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头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iǎn zú kē tóu跣足科头 | 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 | 《史记 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
shǔ mù yuǎn tóu鼠目麞头 | 见“鼠目麞头”。 |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驴头不对马嘴 |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陈正公听了这些话,驴头不对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bí tóu chū huǒ鼻头出火 |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 《南史 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礔砺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脯,甜如甘露浆,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 |
léng tóu léng nǎo楞头楞脑 | ①形容鲁莽冒失或傻呵呵的样子。②形容发楞发呆的样子。 | 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楞头楞脑,没分寸。” |
zéi tóu shǔ nǎo贼头鼠脑 |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八戒道:‘哥啊,我晓得。你贼头鼠脑的,一定又变作个甚么东西儿跟着我听的。’” |
diān tóu bō nǎo颠头播脑 | 颠:晃动;播:通“簸”,摇荡。点头晃脑。 | 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马上说同心,止不住颠头播脑。” |
yīng tóu què nǎo鹰头雀脑 | 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 元 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见一人光纱帽,黑布衫,鹰头雀脑将身探。” |
gǒu tóu shǔ nǎo狗头鼠脑 | 喻奴才相。 | 《黑籍冤魂》第六回:“要说这林则徐,却不像那些狗头鼠脑的官员,要算我们中国的杰出人物。” |
bā tóu tàn nǎo巴头探脑 | 形容伸着头偷看。 | 《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南西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
shū tóu tàn nǎo舒头探脑 | 伸头去探看。形容行为鬼鬼祟祟。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回:“只是舒头探脑,望里边一望,又退立了两步。” |
zéi tóu zéi nǎo贼头贼脑 | 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 清 李渔《玉搔头 奸图》:“后面跟了一个贼头贼脑的人,毕竟是个奸细。” |
niān tóu dā nǎo蔫头耷脑 | 蔫:枯萎;耷:垂。没精打采的样子。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满银蔫头耷脑走出门坎后,惊讶地看见是他的小舅子,便把罗着的腰直了一下,脸上倒显出了几分羞愧的颜色。” |
méi tóu méi nǎo没头没脑 | 头、脑:比喻线索或根由。毫无线索或没有根由。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夏主簿遭此无妄之灾,没头没脑的被贪赃州官收在监里。” |
diān tóu diān nǎo癫头癫脑 | 癫:神经错乱。疯疯癫癫。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你在这里癫头癫脑的,看你这样子,就猜得到你干了什么事回来。” |
yǒu tóu méi nǎo有头没脑 |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丢三落四。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如痴如呆,有头没脑,说着东边,认着西边。” |
tàn tóu tàn nǎo探头探脑 |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 |
kē tóu pèng nǎo磕头碰脑 | 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3回:“这有何难?放着相大爷一个名进士,磕头碰脑,满路都是同年,这有甚么难处!” |
yǒu tóu wú nǎo有头无脑 | 形容蠢人。 | |
léng tóu kē nǎo楞头磕脑 | 见“楞头楞脑” | 老舍《鼓书艺人》十五:“打头的是小刘,楞头磕脑地就撞了进来,站在一边,光哆嗦,不说话。” 又《骆驼祥子》一:“一搁下了事,他心中不痛快,便有点楞头磕脑的。” |
tàn tóu suō nǎo探头缩脑 | 小心胆怯张望貌。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到了园中,果然阴气逼人。贾赦还扎挣前走,跟的人都探头缩脑的。” |
zhuàng tóu xiàn nǎo撞头搕脑 | 犹言到处碰壁。 |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十九:“政如义理,只理会得三二分,便道只恁地得了,却不知前面撞头搕脑。” |
gàng tóu gàng nǎo戆头戆脑 | 楞头楞脑,傻头傻脑。 | |
fú tóu huá nǎo浮头滑脑 | 犹言油头滑脑。形容人轻浮狡猾。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座中几个人,都是浮头滑脑的,没有甚么事可记。” |
yǒu tóu yǒu nǎo有头有脑 | 喻有头绪,有条理。 | |
tóu jiāo é làn头焦额烂 |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 《尺牍新抄》第七卷:“非苦非甜,人之头焦额烂,脱之无奈丝牵。” |
qiān tóu wàn xù千头万绪 | 形容事情头绪很多;复杂纷繁。 | 宋 朱熹《朱子类语》:“人只是此仁义礼智四种心,如春夏秋冬,千头万绪,只是此四种心发出来。” |
píng tóu lùn jiǎo评头论脚 | 见“评头品足”。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她们的眼睛老瞅着新娘,有时也看看新郎,她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评头论脚,叽叽嘈嘈地小声地吵嚷个不休。” |
tóu bái chǐ huō头白齿豁 | 豁:破缺。头发白,牙齿缺。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 清·汪琬《答陈蔼公论文书》:“年比四十,而精气衰耗,头白齿豁。” |
wēi wáng guān tóu危亡关头 | 突如其来的、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 |
guǐ tóu huá nǎo鬼头滑脑 | 见“鬼头鬼脑”。 | 马云鹏《雁塞游击队》第十七章:“冯福合是做小买卖的,有些鬼头滑脑,对他的话不能全信。” |
zéi tóu guǐ nǎo贼头鬼脑 | 同“贼头鼠脑”。 |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四回:“太太,这个外国人贼头鬼脑,我总疑着他。” |
tóu nǎo lěng jìng头脑冷静 | 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1章:“如果头脑冷静,就绝不会这样做了。” |
zhuā tóu wā ěr抓头挖耳 | 形容竭力思索。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谡如见大家都不依,只得抓头挖耳的思索。” |
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生耳 | 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 | 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
jiāo tóu hù ěr交头互耳 | 犹交头接耳。 | |
dī tóu dā nǎo低头搭脑 | 见“低头耷脑”。 | 梁斌《红旗谱》一:“老祥子大娘正点着灯做晚饭,看见朱老巩走进来,低头搭脑坐在台阶上。” |
tóu tòng zhì tóu,zú tòng zhì zú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 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同“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 明·张居正《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语曰:‘头痛治头,足痛治足’。今虏祸方中于辽,辽以一镇当全虏之势,病在足之时矣。” |
shì nǚ bān tóu仕女班头 | 仕女:美女;班头:第一。指第一美女。 | 元·王实甫《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 |
wèi tóu wèi wěi畏头畏尾 | 畏:畏惧,害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除了朝廷治罪,没有砍头的,你不必畏头畏尾。” |
yíng tóu wēi lì蝇头微利 | 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 宋 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
bài zǐ huí tóu jīn bù huàn败子回头金不换 | 指不干正事的人改邪归正比金子还可贵。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败子回头便作家!’你如今莫去花柳游荡,收心守分。” |
mài tóu mài jiǎo卖头卖脚 | 犹言抛头露面。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碰。” |
féi tóu dà ěr肥头大耳 | 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
lèng tóu lèng nǎo愣头愣脑 | 形容言行鲁莽冒失。 | 曹禺《原野》第二幕:“干妈,虎子傻,说话愣头愣脑,没分寸。” |
dé shèng tóu huí德胜头迴 | 德,通“得”。迴,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 | |
shí zì jiē tóu十字街头 |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 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
huí tóu shì àn回头是岸 | 回头:回过头来;指改邪归正。佛家语;意思是要皈依佛法;就能登上超脱苦海的彼岸。后借来比喻犯错的人;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 元 无名氏《度翠柳》:“世俗人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kē tóu rú dǎo磕头如捣 | 磕头:跪在地上头碰地。捣:捶打。磕头快得像捶打东西一样。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4回:“可汗磕头如捣蒜的说道:‘我等肉眼凡夫,不知天使系何等神佛。’” |
héng tóu héng nǎo横头横脑 | 显得粗暴蛮横、自以为是的冒昧行为。 | |
shuǐ diào gē tóu水调歌头 | 词牌名。 |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
lěng shuǐ jiāo tóu冷水浇头 | 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同“冷水浇背”。 | 清 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四十三回:“忽然听得说太太来了,好一似——天雷霹雳,冷水浇头。” |
xún tóu tǎo nǎo寻头讨脑 | 寻:探求。比喻寻个事情的由头。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自此日逐寻头讨脑,动辄便是一顿皮鞭,打得体无完肤。” |
hūn tóu yūn nǎo昏头晕脑 | 见“昏头昏脑”。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骑着这个驴上县下乡,跑得昏头晕脑。” |
làng zǐ huí tóu浪子回头 | 浪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回头:回心悔悟。不务正业者改邪归正。 |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 |
gǔ nǎo zhēng tóu鼓脑争头 | 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 | 《全元散曲·柳营曲·风月担》:“勤儿每正鼓脑争头,斗喧呼谢馆秦楼。” |
qiáng tóu cǎo墙头草 | 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3章:“一个人为国家要宁折不弯,别做墙头草。” |
tóu pò xuè liú头破血流 | 打破了头;血流出来了。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惨遭失败时的狼狈相。 | 唐 吕道生《定命录 桓臣范》:“其如果偷两千而去,至徐州界,其婢与夫相打头破血流。” |
kē tóu chì zú科头赤足 | 科头:不戴帽子。露着头,光着脚。形容困苦或生活散漫。 | 明·唐寅《偶成》诗:“科头赤足芝荷衣,徙倚藤床对夕晖。” |
gǎi tóu huàn miàn改头换面 | 改变人的面目。比喻在外表上、形式上作一些更改、变动;而保留原来的内容实质。 | 唐 寒山《诗》第213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 |
bái tóu rú xīn白头如新 | 白头:头发白了;引申为时间久长;新:新交。从相识至头发白了;还同新交的朋友一样。意谓相知不深。常与“倾盖如故”搭配使用。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
áo tóu dú zhàn鳌头独占 |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
yíng tóu xiǎo kǎi蝇头小楷 | 像苍蝇头一般大小的楷体汉字。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画学 画中人》:“年八十余,尚能作蝇头小楷。” |
chuí tóu sāi ěr垂头塞耳 | 谓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 《后汉书·殇帝纪》:“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hūn tóu dǎ nǎo昏头打脑 | 见“昏头搭脑”。 | 老舍《骆驼祥子》九:“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刘姑娘。” |
hūn tóu dā nǎo昏头搭恼 | 形容头脑发昏,糊里糊涂或精神不振的样子。 | 明·史槃《鹣钗记·萧豪》:“他撮空布桥,我昏头搭恼。” |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临头 | 临:面临。快要到了死亡的时刻。 | 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临头却暂时逃出一条活命。” |
tuàn tóu jù miàn团头聚面 | 形容非常亲密地相聚在一起。 | 《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合家俱到那园中石凳上坐下……团头聚面的说说笑笑,或是与儿子讲说些读过的书文,或是与女儿说些什么贤孝的古记。” |
tóu zú dào zhì头足倒置 | 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
zhāng tóu shǔ mù獐头鼠目 |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诈。 | 《旧唐书 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
tóu pò xuè lín头破血淋 | 见“头破血流”。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常打得皮开肉绽,头破血淋,也再无一点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
qiè yào guān tóu切要关头 | 关头:关口。比喻有关事情成败的关键或时机。 | 清·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关头,窃恐筑室通谋,一纵即不可复挽,不揣冒昧,谨再沥忱附片密陈。” |
xiǎo tóu xiǎo nǎo小头小脑 | 没有见识。 | 向春《煤城激浪》:“你他妈的属家雀的,小头小脑料不了大事。” |
tài suì tóu shàng dòng tǔ太岁头上动土 |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 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
zéi tóu gǒu nǎo贼头狗脑 | 同“贼头鼠脑”。 | 《再生缘》第一回:“今天楼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刘奎璧对着楼上贼头狗脑,以致第三箭失手。” |
zǒu huí tóu lù走回头路 | 比喻倒退或按已经不合时宜的老规矩办事。 | 钱钟书《围城》:“我鬼迷昏了头,却不过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许多苦,还要半途而废,走回头路!” |
jī tóu yú cì鸡头鱼刺 | 比喻轻微而不被重视的的事物。 | |
yáo tóu wú wěi摇头麰尾 | 见“摇头摆尾”。 | |
yáo tóu huàng nǎo摇头晃脑 |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 |
yáo tóu bǎi nǎo摇头摆脑 | 脑袋摇来摇去。形容骄傲自得或自得其乐的样子。亦以形容读书吟诵的姿态。 | 宋·王明清《挥薼余话》第二卷:“相得端明似虎形,摇头摆脑得人憎。” |
qiān tóu jú nú千头桔奴 | 上千棵桔树就像上千个家奴。指前人为后人创造财富。 | |
mō zhe shí tóu guò hé摸着石头过河 | 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 |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6章:“水浅的时候,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
mō tóu bù zháo摸头不着 | 指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赵氏听了这话,摸头不着,只得依着言语,写了一封字。” |
sāo tóu mō ěr搔头摸耳 |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
shuǎ huá tóu耍滑头 | 指耍弄手段使自己少出力或不担责任。 | 冯德英《苦菜花》第九章:“‘你这家伙,耍滑头!’娟子抓住星梅的手,‘说,快说!’” |
gān tóu rí shàng竿头日上 | 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 《秉烛谈》:“招贤大师赠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diǎn tóu huì yì点头会意 | ①形容机灵乖觉。②表示允可、赞许。 | 《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唤燕青,附耳低言:‘你与我如此如此。’燕青是个点头会意的人,不必细问,火急下楼。” |
chū fēng tóu出锋头 | 出:显露。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 | 宋·沈辽《云巢编》:“壮心欲驰步辄跚,试出锋头官已瘝。” |
zhuó fèn fó tóu著粪佛头 | 著:同“着”。往佛像的头上拉粪。比喻美好的事物被亵渎、玷污。 |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编》:“达夫的《沉沦》,资平的《冲积期化石》,都曾叫我作序,但我都没有著粪佛头。” |
chǐ huō tóu tóng齿豁头童 | 齿缺发秃。指老态。 | 宋·陈师道《宿柴城》诗:“卧埋尘叶走烟,齿豁头童不计年。” |
yìng tóu tòng jī迎头痛击 | 迎面给以狠狠地打击。 | 清 吴趼人《发财秘诀》第十回:“倘使此辈都是识事务熟兵机之员,外人扰我海疆时,迎头痛击,杀他个片甲不回。” |
chū lù tóu jiǎo初露头角 | 比喻刚刚显示出能力或才干。 | 周得京《花城洛阳赏牡丹》:“相传洛阳牡丹在隋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到唐朝初露头角。” |
dà huò lín tóu大祸临头 | 临:光临。即将发生大灾祸。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6回:“做官到了三品时,就要急流勇退,不然就有大祸临头。” |
nà tóu biàn bài纳头便拜 | 纳头;低头。一见面就低头行下拜礼。形容人谦虚有礼貌。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0回:“进了大门,二层厅上立定,万中书纳头便拜。” |
gǎi tóu huàn wěi改头换尾 | 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 唐·彦惾《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下卷:“增加卷轴,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 |
diào tóu bù gù掉头不顾 | 掉:摆动;顾:回头看,瞻望。摆动着手臂,头也不回。形容毫无眷顾,态度坚决。 | 宋·刘过《沁园春·寄辛丞旨,时承旨招,不赴》:“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
diǎn tóu chēng shì点头称是 | 道:说;是:对。表示赞同。 | 曾朴《孽海花》第25回:“高中堂点头称是。” |
gān tóu yī bù竿头一步 | 比喻更进一步。 |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勇猛精进,竿头一步。” |
niú bù yǐn shuǐ qiáng àn tóu牛不饮水强按头 | 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饮水强按头尚且不行,何况是婚姻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