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洗脚上船洗脚上船的故事

洗脚上船的成语故事


拼音xǐ jiǎo shàng chuán

基本解释谓居于水滨,舟行极便。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出处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暂未找到成语洗脚上船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洗脚上船)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一哄而上《人民日报》1983.10.31:“在发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轻工行业时,决不能再像发展老‘三大件’那样,一见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
一手一脚郭沫若《棠棣之华》第五幕:“我们的父亲死得很早,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姐弟两人一手一脚抚养成人。”
一拥而上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一棍打一船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的话虽是不错,但俗语说的,树大有枯枝,一国之大,自然是有好的有坏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一步一个脚印老舍《正红旗下》:“只有正正堂堂,一步一个脚印的妇人才能负此重任。”
一箭上垛元 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这个不打紧,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
一脚不移
一贫如洗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七上八下宋 宗杲说《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七上八落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七手八脚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七脚八手李昌《回忆民先队》:“我们正七脚八手处理文件,收拾东西,警察已到院内。”
七首八脚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来不会走城里的路,这时着了急,七首八脚的乱跑,眼睛又不看着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头撞到一顶轿子上。”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三拳两脚《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三拳二脚
三步两脚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三脚两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太太三脚两步,走进房间。表老爷周大权,押着行李也就来了。还有跟来的丫头,忙着替太太找梳头家伙,又找盆打洗脸水。”
三脚猫元·张鸣善《水仙子·讥时》:“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上上下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3回:“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
上下一心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上下一心,三军同力,与之远举极战,则不可。”
上下为难
上下交困《清史稿 食货志一》:“以中国所有财产抵借外债,积数十年不能清偿。摊派加捐,上下交困。”
上下其手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