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至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fēn zhì tà lái纷至踏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kuǎn qǔ zhōu zhì款曲周至款曲:殷勤。待人殷勤,照顾周到细致。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百足之虫,至断不蹶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文选 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死不僵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biāo jǔ diàn zhì飙举电至飙:疾风、暴风。风起云涌闪电到。形容声势猛烈。汉 桓宽《盐铁论 世务》:“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
zhì sǐ bù èr至死不二至:到。到死不改变。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内臣性贪苟得,至死不二,遂传为笑柄。”
zhì guān zhòng yào至关重要指具有特别重大影响或后果。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3章:“这次命运的大决战不仅对她是至关重要的,对所有的同学都一样。”
zhì chéng wú mèi至诚无昧昧:欺瞒。极为诚实,不存有欺瞒之心。唐·贾曾《唐祭汾阴乐章·雍和》:“有豆孔硕,为羞既臧。至诚无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乐康。”
jīng chéng suǒ zhì精诚所至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九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贞心不寐,死后重谐。”
zhì yì chéng xīn至意诚心至意:诚意。诚心诚意。明·阙名《万国来朝》第二折:“则为我至意诚心,忠肝义胆,我也并无偏背。”
jīng chéng suǒ zhì,jīn shí wéi kāi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战国·宋·庄周《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zhì jìng wú wén至敬无文至敬:极高的敬意;文:文饰,虚伪无用的举动。最高的敬意是不用文饰的。西汉·戴圣《礼记·礼器》:“至敬无文,父党无容。”
jī hán jiāo zhì饥寒交至同“饥寒交迫”。晋·陶潜《劝农》诗:“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
mó dǐng zhì zú摩顶至足犹摩顶放踵。南朝·梁·吴均《行路难》:“摩顶至足买片言,开胸沥胆取一顾。”
chè lǐ zhì wài彻里至外见“彻里彻外”。《水浒传》第十一回:“[柴进]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林冲彻里至外都换了。”
zhì dà wú nèi至小无内至:极。小到极点,内无余隙。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zhì xiān zhì xī至纤至悉纤:细微;悉:详尽。形容极其细致周密。汉·贾谊《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zhì xiān zhì xī至孅至悉孅:通“纤”;悉:详尽。形容极其细致周密。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hé suǒ bù zhì何所不至①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坏事都干。
wěn jǐng zhì jiāo刎颈至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清·遯庐《童子军·卖友》:“倘若将他首发,岂不是把那刎颈至交,做成一个负心贼子么?”
fèng wéi zhì bǎo奉为至宝奉:信奉,敬奉;至宝:最珍贵的宝物。敬奉为最珍贵的宝物。鲁迅《坟·寡妇主义》:“‘正人君子’也常以这些流言作谈资,扩势力,自造的流言尚且奉为至宝,何况是真出于学校当局者之口的呢。”
rú cháo yǒng zhì如潮涌至像潮涌一样,比喻某种事物来势甚猛。
fú zhì xīn líng福至心灵福气一来;心也变得灵巧起来。多用来奉承人得意时思想灵活;言行适宜;含有诙谐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五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归灵,祸来神昧。”
shén zhì zhī bǐ神至之笔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zhì jiāo qì yǒu至交契友至:极,最;契:投合。交谊最深而又情投意合的朋友。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我想此处司马白乐天,及某至交契友,不免上岸探望他一遭。”
fú zhì xìng líng福至性灵性灵:聪明。形容福运到来,人变得聪明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亦是他福至性灵,忽又想到一个绝妙计策,仍旧上来见老师。”
zhì qīn gǔ ròu至亲骨肉至亲:关系最近的亲戚;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最亲近的亲属。一般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除是至亲骨肉,终日在面前的,用意体察,才看得出来。”
yǐn zhì cè xūn饮至策勋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后去宗庙饮酒;策勋:计功。指庆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huò zhì wú rì祸至无日无日:没有多少日子。指灾祸很快就会来到。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zhì gōng wú wǒ至公无我至:极,最;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士大夫为吏者,当以至公无我处之,事自理,民自服。”
zhì rén wú mèng至人无梦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无梦,梦境忽来,未必无兆。”
zhì gōng wú sī至公无私至:极,最;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bēi xǐ jiāo zhì悲喜交至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共话前生,悲喜交至。”
yuǎn zhì ěr ān远至迩安远方来归附,近民安居乐业。形容政治清明,国家大治。《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zhì gāo zhì shàng至高至上至:最。最高,无可再高。茅盾《子夜》:“吴荪甫忍不住笑了。范博文向来的议论——伧俗的布尔乔亚不懂得至高至上神圣的艺术云云。”
hū zhī jí zhì,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呼:召唤;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任意使唤支使。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潘金莲房中,养着一只白狮子猫儿……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叫他雪贼。”
zhāo fā xī zhì朝发夕至早上出发;晚上到达。唐 韩愈《鳄鱼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iāng百足之虫,至断不僵百足:虫名,马陆,多足虫;僵:倒。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huàn zhì hū tiān患至呼天患:祸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准备,灾祸临头,求天救助。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fēng yōng ér zhì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
zhì dà wú wài至大无外至:极。大到极点,外无以加。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zhì dà zhì gāng至大至刚至:最,极。极其正大、刚强。《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wú wēi bù zhì无微不至微:细微;至: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宋 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rú huò zhì zhēn如获至珍见“如获至宝”。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那薛蟠得了宝蟾,如获至珍,一概都置之不顾。”
dà gōng zhì zhèng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来惩办林、邓,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rén zhì yì jìn仁至义尽仁爱和正义的行动到了头。旧指诚心报答有助于农事的神灵。对人的爱护、容忍、原谅与帮助;达到尽心尽力的最大限度。西汉 戴圣《礼记 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zhì lǐ míng yán至理名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zhì dé yào dào至德要道至:极,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孝经·开宗明义》:“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zhì qīn hǎo yǒu至亲好友关系至深的亲戚;感情最好的朋友。指关系最密切的亲人、朋友。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就中有引礼赞礼的人,叫做\'傧相\',都不是以下人做,都是至亲好友中间,有礼度熟闲,仪容出众,声音响亮的,众人就推举他做了。”
cè xūn yǐn zhì策勋饮至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饮至:指诸侯朝、会、盟、伐后回宗庙饮酒庆功。庆功祝捷。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zhì rén wú qīn至仁无亲道德高尚仁慈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无亲疏之别。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zhì rén wú jǐ至人无己至人: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忘掉自己,适应客观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tōng qián zhì hòu通前至后见“通前彻后”。《平妖传》第十一回:“先从左壁上起,将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处,次等拂过,共一十三张。”
zhì zūn zhì guì至尊至贵至:极。极其尊贵。汉·荀悦《前汉纪·宣帝纪三》:“出门则乘骈辎,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佩玉,内饰则结纫绸缪。此则至尊至贵所以自敛,制不自恣纵之义也。”
hé zhì yú cǐ何至于此怎么会到这样的境地。指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旧唐书·李密传》:“请斩之以谢众,方可安辑。玄感曰:‘何至于此?’”
chōng lèi zhì jìn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jiā zhì hù dào家至户到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臣以为乡村远处,或三家五家山谷居住,不可令人吏将盐家至户到。”
jiā zhì hù xiǎo家至户晓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旧唐书 魏漠传》:“虽然,疑似之间,不可家至而户晓。”
hàn liú zhì zhǒng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jì zhǒng ér zhì继踵而至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mó dǐng zhì zhǒng摩顶至踵犹摩顶放踵。南朝·陈·沈炯《为陈武帝与王僧辩盟文》:“僧辩等荷相国湘东王泣血衔冤之寄,摩顶至踵之恩,能不沥肝抽肠,共诛奸逆。”
suí zhǒng ér zhì随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诗经 墉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zhì zhī bù móu至知不谋至知:极聪明的人;谋:谋略,计谋。极聪明的人可以不用谋虑。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故曰,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全。”
zhì shèng zhì míng至圣至明至:极。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zhì rén yí wù至人遗物至人:思想道德修养很高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能舍弃财物。汉·贾谊《鹏鸟赋》:“至人遗物,独与道俱,众人惑惑,好恶积意。”
lián mèi ér zhì联袂而至比喻一同来到。
fú bù chóng zhì,huò bì chóng lái福不重至,祸必重来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汉·刘向《说苑·权谋》:“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也。”
jiàn zhì jiā jìng渐至佳境见“渐入佳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口惠而实不至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zhì sǐ bù yú至死不渝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cháo lù kè zhì朝露溘至形容人生短促好似朝露那样。
cóng tóu zhì wěi从头至尾由开头到末尾。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也作“从头到底”、“从头到尾”。宋 朱熹《答吕伯恭(其三三)》:“不免索性说了,从头彻尾,只是此一个病根也。”
lián piān ér zhì联翩而至形容人接连来到。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jīn shí zhì jiāo金石至交见“金石之交”。清·洪楝园《后南柯·招驸》:“卑人与令兄金石至交,今与娘子又琴瑟永好,想是前缘分定呢。”
gǔ ròu zhì qīn骨肉至亲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贵身被数十创,力不支,遂为生得,至死不屈。”
jī jīn zhì dǒu积金至斗积:聚;斗:北斗星。金子堆积得有北斗星那么高。形容积累的财物极多。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亿万持衡价,锱铢挟契论。堆时过北斗,积处满西园。”
qún xián bì zhì群贤毕至毕:全。各种贤人聚集在一起。晋·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yī piàn zhì chéng一片至诚至诚:极端的诚心。一片极端的诚心。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圣人望下一看,见他正是服官从政的年纪,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zhì sǐ bù biàn至死不变至:到。到死都不变。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zhì xìn pì jīn至信辟金至信:最信实,最真诚;辟:排除;金:古人用作信物的金玉之类。指最大的诚信无需借用金玉之类的信物。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tōng shǒu zhì wěi通首至尾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3回:“蕙娘将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说了一遍。”
zì shǐ zhì zhōng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也指一贯。《宋书 谢灵运传》:“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yǐ lí zhì shǔ以狸至鼠见“以狸饵鼠”。
yǐ lí zhì shǔ以貍至鼠比喻事情不能成功。同“以貍饵鼠”。
fú wú shuāng zhì福无双至双:成双地;至:到来。幸运的事情不会接连而来。汉 刘向《说苑 权谋》:“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zhì dàng bù yì至当不易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jiā zhì rén shuō家至人说传到每一家,人人都知道。《汉书 匡衡传》:“臣闻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
wù zhì zé fǎn物至则反同“物极则反”。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
jiā zhì hù chá家至户察到每家每户去察看。宋·曾巩《洪范传》:“夫天下至广,不可以家至户察,而能用其聪明于大且远者,盖得其要也。”
zhì chéng gāo jié至诚高节至:最。最忠诚,最高尚的节操。形容人品高尚。《魏书·儒林传·徐遵明传》:“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
zhì zhì qì zhì至智弃智智慧达到极点,就可舍弃智慧不用。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任数》:“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
bù zhī lǎo zhī jiāng zhì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jiē zhǒng ér zhì接踵而至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后头的人脚尖挨上前头人的脚跟;一个跟着一个来到。形容人特别多;络绎不绝。或事情连续不断地发生。也作“继踵而至”、“接踵而来”。《新编五代史平话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军接踵而至。”
zhì xīn cháo lǐ至心朝礼至心:诚心。指诚心诚意地朝拜礼敬。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释道》:“《晋书·王嘉传》:‘人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
zhì qī shì jiāo至戚世交至戚:关系很近的亲戚;世交:两代以上的交谊。形容彼此关系密切。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愚兄老拙株守,两家至戚世交,只和老弟气味还投合的来。老弟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一般,我怎不尽心教导?”
zhì shàn zhì měi至善至美至:最。最完善,最美好。茅盾《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着宇宙的大风暴,而且他又把这个理解作为翻掌间便立现了至善至美世界的‘奇迹’,因而对于生活的实际的转变——在矛盾混乱中所产生的向前进展,他就不能了解,而且反感到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