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死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死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老舍《骆驼祥子》八:“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
yī wén qián bī sǐ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文:一个铜钱。指钱的作用很重要清·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相公年幼,休要妄费了。有时,看这东西不难;没有时,便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yī tán sǐ shuǐ一潭死水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潭:深水池。元 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我正忒坎坷,自怨咨,九重天忽有君恩至,正是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
yī shēng jiǔ sǐ一生九死谓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qī sǐ bā huó七死八活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
qī shēng qī sǐ七生七死见“七死七生”。
wàn sǐ yī shēng万死一生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东汉 班固《汉书 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wàn sǐ bù cí万死不辞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辞:推辞。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wàn sǐ yóu qīng万死犹轻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兵败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5卷:“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
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指超脱生死的界限。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bù sǐ zhī yào不死之药长生不死的药。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bù zhī sǐ suǒ不知死所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宋·孔平仲《续世说·尤悔》:“庄宗迫之出站,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父子俱战没。”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无才小辈,背反狂夫!上负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军到来,有何理说?”
yǔ sǐ fú shāng与死扶伤与: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辅助受伤的人。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属肠,与死扶伤。”
lù sǐ bù zé yīn鹿死不择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见“鹿死不择音”。
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出《庄子 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晋书·宣帝纪》:“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梦死像在醉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而颓废、沉沦。宋 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bù gù sǐ huó不顾死活顾:顾惜,眷顾。不顾自己的生命,比喻拚命。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3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火之类,尽皆打碎。”
tān shēng pà sǐ贪生怕死贪:贪恋。贪图生存;惧害死亡。形容为了活命而失去正义的原则。东汉 班固《汉书 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原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shēng lí sǐ bié生离死别活人之间的分离就像与死者永别一样。形容很难再见面或永远分别。《陈书 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bù sǐ bù huó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没有生气。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48卷:“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jiǔ sǐ yī shēng九死一生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同“之死靡它”。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同“之死靡它”。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同“之死靡它”。《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犹死有余辜。明·沈德符《野获编·世宗废后》:“至杀无辜,如文臣李梦阳、内臣何文鼎辈所奏,真死有余僇。”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责犹死有余辜。汉·荀悦《汉纪·哀帝纪》:“幸得充位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此负国,死有余责。”
qì shēng qì sǐ气生气死气:气恼。气得死去活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回:“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东海而死赴:往,去。跳进东海淹死。形容决心很大。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
shēng yú yōu huàn ér sǐ yú ān lè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死于安乐也。”
sǐ le zhāng tú fū,bù chī hùn máo zhū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sǐ zhòng tài shān死重泰山比喻死得光荣。语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suī sǐ yóu shēng虽死犹生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晋 常璩《汉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suī sǐ yóu róng虽死犹荣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朱自清《执政大屠杀记》:“那时前后都有枪弹,人多门狭,前面的枪又极近,死亡枕藉。”
sǐ shāng zhěn jiè死伤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sǐ shāng xiāng zhěn死伤相枕枕:以头枕物。死亡受伤者相互枕藉而卧。形容伤亡者多。唐·陆贽《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冻馁交侵,死伤相枕。”
sǐ zhě xiāng zhěn死者相枕枕:以头枕物。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魏书·苻坚传》:“谢石乘胜追击,至于青冈,死者相枕。”
sǐ xiāng zhěn jiè死相枕藉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明史·李文祥等传赞》:“抗言极论,窜嫡接踵,而来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sǐ lù yī tiáo死路一条无路可走,比喻没有前途。欧阳山《苦斗》:“那是死路一条。咱们见不上面了。”
lǎo sǐ gōu hè老死沟壑沟壑:溪谷。老死于山谷之中。指平庸地死去。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为社稷长久之计,以上安二宫朝夕之养,下以济四方亿兆之命,则臣虽老死沟壑,瞑目於地下矣!”
qī sǐ qī shēng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sǐ shuō huó shuō死说活说一定要从维熙《故乡散记》:“她死说活说把几条鱼放在锅台上。”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指特别爱惜自己的颜面。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zì xún sǐ lù自寻死路指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
zhuǎn sǐ gōu qú转死沟渠见“转死沟壑”。《梁书·武帝纪上》:“征发闾左,以充缮筑。流离寒暑,继以疫厉,转死沟渠,曾莫收恤,朽肉枯骸,乌鸢是厌。”
jiù sǐ fú shāng救死扶伤扶:扶助。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dǐ sǐ màn shēng底死谩生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南唐 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yī rì shēn sǐ一日身死一旦自己死亡。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絮驾,故人重之。”
bù dé qí sǐ不得其死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ài shēng wù sǐ爱生恶死爱:喜爱;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rèn sǐ lǐ ér认死理儿坚持某种道理或理由。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不准备变,岿然不动认死理儿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rèn sǐ kòu ér认死扣儿坚定地认为;固执己见。
sǐ qì chén chén死气沉沉形容没有一点生气。有时也形容意志消沉;缺少活力。鲁迅《书信集 致吴渤》:“上海有官立的书报审查处,凡较好的作品,一定不准出版,所以出版界都是死气沉沉。”
níng sǐ bù rǔ宁死不辱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庄周《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语。形容作诗或写文章极力追求寻觅惊人的佳句。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tóng shēng gòng sǐ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fāng shēng fāng sǐ方生方死方:正在。指事物不断生成或消亡。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tù sǐ hú bēi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很悲伤。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伤感。悲:悲伤。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tì sǐ guǐ替死鬼指代人受难或承担罪责的人。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他拉出李歪鼻就是要找个替死鬼。”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处境十分艰难。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时慕政弄得没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sǐ bù xuán zhǒng死不旋踵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指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药物,所能损益。”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输忠指竭尽忠诚。《旧五代史 晋书 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yú sǐ wǎng pò鱼死网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xuē dāo shì sǐ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qiáng sǐ lài huó强死赖活同“强死强活”。谷峪《三十张工票》:“大国强死赖活地把她拉到地里。”
yǎng shēng sòng sǐ养生送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临头临:面临。快要到了死亡的时刻。李晓明《平原枪声》:“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临头却暂时逃出一条活命。”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jì chū wàn sǐ计出万死谓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宋书·武帝纪》:“不然。彼兵速锐,计出万死。”
zuì yīng wàn sǐ罪应万死形容罪恶极大。《晋书 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zuì dāng wàn sǐ罪当万死形容罪恶极大。《汉书 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
xiǔ mù sǐ huī朽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嘘,安能到此。”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shí sǐ yī shēng十死一生形容生命非常危险。汉 贾谊《新书 匈奴》:“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
shēng sǐ yōu guān生死攸关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赖见“死乞白赖”。梁斌《播火记》:“他只好年有年礼,节有节礼,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
sǐ nǎo jīn死脑筋思想僵化固执的人。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小爷叔,你真是死脑筋,旁人的话,哪里听得那么多。”
diào sǐ fú shāng吊死扶伤吊祭死者,扶救伤者。《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jūn rǔ chén sǐ君辱臣死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rén sǐ liú míng人死留名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sǐ hú tòng死胡同指只有一个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绝境、绝路。曲波《林海雪原》:“我们利用了奶头山的天险,仙姑洞这个死胡同,把许匪堵成瓮中之鳖。”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宁死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得一知己,死可无恨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遗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形容知音难觅。谢觉哉《知己难》:“所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