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iāo rǎng zhī bié霄壤之别 | 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 鲁迅《两地书 致许广平121》:“北平久不下雨,比之南方的梅雨天,真有‘霄壤之别’。” |
bù cè zhī huò不测之祸 | 测:估计。估计不到的灾祸,多指死亡。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始皇九年》:“妾赖天而有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祸哉!” |
bù cè zhī zuì不测之罪 | 指大罪,死罪。 |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
zhuī dāo zhī yòng锥刀之用 | 指微小的功用。 |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 |
xī shì zhī zhēn希世之珍 | 希世:世上希有;珍:宝物。世间罕见的珍宝。比喻极宝贵的东西。 | 宋 陆游《素心砚铭》:“希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赠我情可极。” |
bài gǔ zhī pí败鼓之皮 |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 唐 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róng xī zhī dì容膝之地 | 形容居室的狭窄。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
yī shè zhī dì一射之地 |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 |
yuè lù zhī tǐ月露之体 | 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语本《隋书·李谔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 语本《隋书·李谔传》:“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
dào xuán zhī jí倒悬之急 | 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
fù jī zhī lì缚鸡之力 | 缚:捆、绑。捆绑一只鸡的力量。形容体力很弱。 | 明 天然痴叟《石点头》:“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风 | 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 晋 葛洪《抱朴子 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
shí yī zhī lì什一之利 | 什一:十分之一。泛指商人得到的利润。 | 东汉·班固《汉书·杨恽传》:“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 |
shī zhī dōng yú失之东隅 | 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qiān jīn zhī zǐ,zuò bù chuí táng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垂堂:靠近屋檐的地方。家有千金的人不在屋檐下停留。形容有钱人非常看中自己的身体。 | 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
dà kāi fāng biàn zhī mén大开方便之门 | 给予极大的方便。 | 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
yī zhī zhī qī一枝之栖 | 栖:鸟停留在树上。泛指一个工作位置。 |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shéng shū zhī zǐ绳枢之子 | 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 |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dōng shān zhī zhì东山之志 | 指隐居的念头。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yī zǒu le zhī一走了之 | 谓不顾而去。 |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
zhǒu yè zhī huàn肘腋之患 | 肘腋:胳膊肘儿和夹肢窝。比喻极接近的地方。产生于身旁的祸患。 | 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正当斯这时,进退狼跋。” |
niè bì zhī hǎo啮臂之好 | 旧时指男女密约婚嫁之事。 | 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修月生与文香甚昵,素有啮臂之好。” |
zuǒ quàn zhī cāo左券之操 | 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双方各执一联,左联作索偿的凭证。比喻有充分的把握。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
shāng gōng zhī niǎo伤弓之鸟 |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怕的人。 | 《晋书 苻生载记》:“伤弓之鸟,落于虚发。” |
jǔ shǒu zhī láo举手之劳 | 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一点劳动。比喻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 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yī gù zhī róng一顾之荣 | 顾:看。指被有才学的人看一下就立即抬高了身价。 | |
yòu chuán zhī bā zhāng右传之八章 | 打了一顿巴掌。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4回:“左右照管贻安骄傲之脸,放肆之嘴,打了十个‘右传之八章’。” |
bù shí zhī cí不实之词 | 没有事实根据的话。 | |
yī mù zhī shì一目之士 |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fēi cháng zhī móu非常之谋 | 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阴谋。指阴谋篡夺帝位。 | 《汉书·孝成赵皇后传》:“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 |
shuāng lù zhī gǎn霜露之感 | 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 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
duō jiē zhī jiān咄嗟之间 | 一呼一诺之间,表示时间极短。 |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夫以区区五千万人之日本,而咄嗟之间,可以出能战之兵数十万。” |
quán quán zhī zhōng拳拳之忠 | 拳拳:形容诚恳。形容非常恳切。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
yī shí zhī guàn一时之冠 | 冠:首位。一个时期居首位的人物。 | 《晋书·王献之传》:“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 |
yī shí zhī quán一时之权 | 暂时的权宜。 | 《韩非子·难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淮南子·人间训》:“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
yī shí zhī biāo一时之标 | 标:出色。一个时期里最出众的人物。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
yī shí zhī xiù一时之秀 | 一个时期的优秀人物。亦作“一时之选”。 | 《周书·唐瑾传》:“时六尚书皆一时之秀,周文自谓得人,号为六俊。”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四卷:“后主问帝:‘萧妃何如此人?’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
yī shí zhī xuǎn一时之选 | 指某一时期的优秀人才。 | 《新唐书·韦抗传》:“它所辟举,如王维、王缙、崔殷等,皆一时选云。”宋·曾巩《〈范宽之奏议集〉序》:“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
bù xiáng zhī zhào不祥之兆 | 祥:吉利;兆:预兆;苗头。不吉利的预兆。古代人迷信;烧龟甲根据其裂痕的形状和数量占卜吉凶。也作“不祥之征”。 | 后唐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风流阵》:“时议以为不祥之兆,后果有禄山兵乱。” |
bù xiáng zhī zhēng不祥之征 | 征:征兆。指不好的预兆。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 |
zhū yù zhī lùn珠玉之论 | 形容精辟的言论,卓越的见解。 | 《书言故事·谈论类》:“不聆珠玉之论。” |
yī miàn zhī shí一面之识 |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 《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
qī bù zhī cái七步之才 | 形容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chéng rén zhī wēi乘人之危 | 乘:趁;危:危险;灾难。趁别人有困难时;去要挟、侵害对方。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
huì rán zhī gù惠然之顾 | 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同“惠然肯来”。 | 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下》:“弥秋历冬,经迈二载,深拒以疾,无惠然之顾。” |
gāo shì zhī zhì高世之智 | 高世:超出世人;智:才智。超出世俗的才智。形容非凡的才智。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 |
yǐn ér shēn zhī引而伸之 | 伸:展开。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 | 《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
rú zhī nai hé如之奈何 | 怎幺办。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3回:“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如之奈何?” |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
xíng yú zhī huà刑于之化 | 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 | 《诗 大雅 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郑玄笺:“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它 |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 《诗经 鄘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 |
hèn zhī rù gǔ恨之入骨 | 之:代词;指所恨对象。恨到骨头里去了。形容怀恨极深。 | 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于血仇。” |
huǐ zhī wú jí悔之无及 | 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卓传》:“及溺乎船,悔之无及。” |
liàn zhī wèi dìng炼之未定 | 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 |
bù jiào zhī jiào不教之教 |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 《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
yán zhī záo záo言之凿凿 | 凿凿:确实。话说得非常确实。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宋儒据理谈天,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于日月五星,言之凿凿,如指诸掌。” |
táo zhī yāo yāo桃之夭夭 | 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 《诗经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礼记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
mí mí zhī shēng靡靡之声 | 同“靡靡之音”。 |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yuán yuán zhī mín元元之民 | 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 汉·贾谊《过秦论》:“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
zhāo zhāo zhī yǔ昭昭之宇 | 昭昭:光明;宇:宇宙,指世界。指光明的世界。 | 西汉·司马迁《淮南子·精神训》:“甘瞑于太霄之宅,而觉视于昭昭之宇。” |
guó zhōng zhī guó国中之国 |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国中之国’,中国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领土上举行爱国运动,无不恨恨不已。” |
xuán zhī yòu xuán玄之又玄 | 形容事理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 先秦 李耳《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bù liǎo liǎo zhī不了了之 | 了:完结;了结;不了:不结束;不过问。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它。指对没办完的或需解决的问题、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事。 | 宋 叶少蕴《避暑录语》上卷:“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是戏谈。” |
qì zhī rú bì xǐ弃之如敝屐 |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明鼓而攻之 |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 《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jǐ zhī suǒ bù ān,wù shī yú rén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wò tà zhī xià,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许别人插手。 | 郑振铎《漩涡》:“‘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希哲低声背诵着成语。”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 《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
wò tà zhī páng,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 自己的床铺边,怎幺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利益不容许别人侵占。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养痈致患\',猝然一发,势若燎原矣。”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不要;为:做。不要以为是微小的坏事就可以做,不要以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诸葛亮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pín jiàn zhī zhī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róng xī zhī ān,yī ròu zhī wèi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 | 《列女传·贤明》:“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其可乎?” |
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 《史记·汲郑列传》:“使黯(汲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 |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邑:指小城市。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小城镇,也有忠信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 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 糠秕:谷皮和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 《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以:拿;治:惩处。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shuǐ rǔ zhī qì水乳之契 | 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至伏肘腋之间,而为心腹之大患,托水乳之契,而藏钧距之深谋,则不知者或多矣。” |
wú míng zhī shī无名之师 |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俱之。” |
yún wù zhī shèng,qǐng kè ér qì云雾之盛,顷刻而讫 | 盛:大;顷刻:一会儿;讫:完结。云雾再大,转眼间就会散净。比喻某种势力不会长久。 | 汉·魏朗《魏子》:“云雾之盛,顷刻而讫;暴雨之盛,不过终日。”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 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 《后汉书 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xíng zhī wéi jiān行之惟艰 | 惟:是。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
pìn jī zh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 | 《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
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 惟:是。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尚书·说命中》:“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难,行之惟艰 | 知道它并不难,去做它就难了。 |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
qī chǐ zhī qū七尺之躯 | 躯:身体。成年男子的身躯。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偈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
yíng chǐ zhī dì盈尺之地 | 盈:通“赢”,多出。直径有一尺多的地方。比喻地方很小。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