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一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huáng liáng yī mèng黄梁一梦 | 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 唐·李泌《枕中记》:“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旁,主人蒸黄梁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 |
huáng liáng yī mèng黄粱一梦 | 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 唐 沈既济《枕中记》:“怪曰:‘岂其梦寐耶?’翁笑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 |
yī rén zhī xīn,qiān wàn rén zhī xīn yě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
jiā yǒu qiān kǒu,zhǔ shì yī rén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 家:家庭;主:主持,掌管。每家不论有多少人,只能有一个人掌管家事。泛指办事都要有为首负责的人。 | 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
shā yī lì bǎi杀一利百 | 见“杀一砺百”。 | 《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
bǎi bù huò yī百不获一 | 获:得到。一百个之中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极其难得。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150回:“人品自会端正,文移自会清顺、晓畅,然着实是百不获一的。” |
yā dǎo yī qiè压倒一切 | 精神气度高高在上,把一切都比下去了。 | 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道光24年10月21日》:“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 |
pì nì yī qiè睥睨一切 | 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 |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惟性气高傲,不欲下人,才具素长,睥睨一切,当世名公巨卿,鲜有入其目者。” |
dòng chá yī qiè洞察一切 | 洞察:看得很清楚。对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对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准确的判断力。 | 罗广斌《红岩》第五章:“浓黑的眉梢下,又是那双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还是那无比坚定、声震屋宇的语音。” |
fú yī dà páo浮一大瓟 | 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瓟:同“匏”,匏瓜。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 | 清·朱彝尊《黄征君寿序》:“目击其先公之大节,具书于国史,先生之心,足以自慰,于介寿日,宜浮一大瓟者也。” |
rú chū yī kǒu如出一口 |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内储说下》:“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 |
wèi zhī wàn yī未知万一 | 万分之一都不知道。形容学识肤浅。 | 宋·洪迈《夷坚乙志·张锐医》:“世之庸医,学方书未知万一,自以为足,吁!可惧哉。” |
zhī xíng hé yī知行合一 |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
qiān suì yī shí千岁一时 | 犹千载一时。 | 《晋书·慕容云载记》:“机运难邀,千岁一时,公焉得辞也。” |
bǎi wú yī cún百无一存 | 存:存在。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指丧失殆尽。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多被王仙其作寇残灭,里闾人物,百无一存。” |
yī míng bù shì一暝不视 |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有断脰绝腹,一暝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
yī yán bì zhī一言蔽之 | 蔽:掩覆,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 《宋书·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 |
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体 |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 |
yī lǎn wú yú一览无余 |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
dú bù yī shí独步一时 | 独步:独一无二。形容当代独一无二;无与伦比。 | 《宣和画谱 郭熙》第11卷:“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 |
yùn yòng zhī miào,cún hū yī xīn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妙:巧妙;存乎:存在;心:指思考。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也作省“运用一心”。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 | 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yáo shēn yī biàn摇身一变 | 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 |
xiá ěr yī tǐ遐迩一体 | 谓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 |
rén tóng yī shì仁同一视 | 犹言一视同仁。 | 《元典章·诏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诏》:“於戏!庆衍无疆,既正名于国,本仁同一视,尚均福于黎元。” |
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 《秦并六国平话》卷上:“王贲启奏曰:‘告陛下,养军千日,用在一朝。’”元 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主公,可不道,养军千日,用在一朝。为臣子要尽忠报国也呵!” |
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誓师》:“尝言‘养军千日,用军一时’。俺们不替朝廷出力,竟是一伙禽兽了。”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zhāo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卢俊义听了大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许多推故。’” |
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柳暗花明又一村 |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 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jì lù yī yán季路一言 | 比喻信用极好。 | 《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
qiān jūn yì dé,yī jiàng nán qi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指将才难得。 |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qí xīn yī lì齐心一力 | 同“齐心协力”。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洪传》:“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 |
liáo shèng yī chóu聊胜一筹 | 略微高出一点儿。 |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较之第四节所言‘污蔑原作的演出’,自觉聊胜一筹。” |
jiān yī jǐng bǎi歼一警百 | 杀一个人来敬告一批人。 | 清 夏燮《<中西纪事>后序》:“歼一警百,消其观望。” |
wú guān yī shēn qīng无官一身轻 | 不做官了,感到一身轻松。封建官僚官以后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现也泛指卸去责任后一时感到轻松。 | 宋 苏轼《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诗:“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 |
shí bù dāng yī十不当一 |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
gān tóu yī bù竿头一步 | 比喻更进一步。 |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勇猛精进,竿头一步。” |
yī biǎo táng táng一表堂堂 | 形容仪表堂皇。 | 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智含是死了,端哥小弟是结了婚的人,像你这样一表堂堂的大和尚,谁个不高兴你呢?”又《蔡文姬》第二幕:“是说曹丞相魁梧奇伟,一表堂堂。” |
suí yì yī piē随意一瞥 | 匆匆地一瞥;不完全注意。 | |
yī xiǎo cuō一小撮 | 撮:容量单位,1升=1000撮。很少的数量。 | 毛泽东《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几天就会从宝塔尖上跌下去,一个人民的中国就要出现了。” |
chéng yī jǐng bǎi惩一警百 | 警:警戒,也做“儆”。惩罚一个人以警戒多数人。 | 语本《汉书 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庸庵笔记 威丰季年三奸伏诛》:“用特惩一儆百,期于力振颓靡。” |
yān rán yī xiào嫣然一笑 | 嫣然:美好的样子 。形容女子笑得很美的样子。也作“嫣然而笑”。 | 战国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舍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
wèn yī dá shí问一答十 |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
dǒu nán yī rén斗南一人 |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 《新唐书·狄仁杰传》:“狄公之贤,北斗之南,一人而已。” |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 《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 | 同“始终如一”。 | 《周书·于谨传》:“故功臣之中,特见委信,始终若一,人臣间言。” |
huāng zuò yī duī慌做一堆 | 慌:惊慌。惊慌得乱成一团,理不清头绪。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众兵都在烂泥里慌做一堆。” |
yān yān yī xī淹淹一息 | 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马二先生大惊,急上楼进房内去看,已是淹淹一息,头也抬不起来。” |
bié jù yī gé别具一格 | 格:格式;风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形容别致、新颖;与众不同的样子、风度等。 | 清 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
bù zhí yī qián不值一钱 | 比喻毫无价值。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台省 御史大夫被论》:“此两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诟,不值一钱,宪体至是扫地矣。” |
qiān lǜ yī shī千虑一失 | 失:错误。指聪明人的考虑,也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
fú yī dà bái浮一大白 | 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 | 汉·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 |
dà bǐ yī huī大笔一挥 | 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 |
dú shàn yī shēn独善一身 | 同“独善其身”。 | 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
bǎi huì rú yī百喙如一 | 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清 王夫之《孝烈传》:“唯习闻湘人之言,百喙如一者若此。” |
bàn jiě yī zhī半解一知 |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 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
qiān jūn yī fà千钧一发 | 钧:古时的计量单位;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上拴着千钧重物。形容万分危急的情形。 | 宋 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 丙子轮对札子》第11卷:“肆我祖宗得请于上帝,假手鞑靼,连岁屏除,岌岌之千钧一发矣。” |
yī qián bù zhí一钱不值 |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
zhèng lìng bù yī政令不一 | 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 | 《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
huǐ yù bù yī毁誉不一 | 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
cōng míng yī shì聪明一世 |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我断不出此事,枉自聪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将画图展玩,千思万想。” |
èr ér yī二而一 |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我回答说:‘这是二而一的事情,并不矛盾。’” |
zhōng shǐ ruò yī终始若一 | 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 《荀子 礼论》:“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若一,是君子之道。” 又“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 |
pò tí ér dì yī zāo破题儿第一遭 | 比喻第一次做某件事。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1回:“像这等先事戒备,还是破题儿头一遭。” |
mò zhōng yī shì没衷一是 | 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 | 郭沫若《盲肠炎 一个伟大的教训》:“就我见闻所及,论者的意见仍属没衷一是。” |
zhěng qí huà yī整齐划一 | 整齐:有条理,不凌乱;划一:一致,一样。指有条有理,全都一样。 |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纪律方面,提高到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程度,消灭自由和散漫的现象。” |
chuī zhòu yī chí chūn shuǐ吹皱一池春水 |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 宋 马令《南唐书 冯延巳传》:“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
tóu yī wú èr头一无二 | 唯一,只有一个。 | 孙中山《语言文学的奋斗》:“本总理今晚来同诸君讲话,没有别的贡献,头一无二的贡献,就是要诸位同志,以至诚之心,来做宣传一方面的革命工夫。” |
rì cháng yī xiàn日长一线 | 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 | 唐·杜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 |
bù jū yī gé不拘一格 | 不拘:不拘泥;不限制;格:规格;标准。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dǎ chéng yī piàn打成一片 | 原指把各种感情或遭遇都看成是同一回事。现多指人与人相互间关系密切;如同一体。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顺道,打成一片。” |
lüè gāo yī chóu略高一筹 | 筹:筹码,记数用具。略微超过一个码。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处数语,略高一筹耳。” |
yī dàn yī xī一旦一夕 | 同“一朝一夕”。 | 《史记·太史公自序》:“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
zhuó jiǔ yī bēi浊酒一杯 | 浊:浑浊。指酒质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娱或排遣。 |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
dú yī wú èr独一无二 |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 宋 延寿《宗镜录》第31卷:“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
zhòng kǒu yī cí众口一辞 |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 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
dào dǎ yī pá倒打一耙 | 比喻犯了错误或干了坏事不承认;反咬对方一口。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 |
róng wéi yī tǐ融为一体 | 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 |
bǎo cān yī dùn饱餐一顿 | 指大吃一顿。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0回:“何千户又预备头脑小席,大盘大碗,齐齐整整,连手下人饱餐一顿。” |
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 |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 明 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 |
zhū rǔ yī jié侏儒一节 |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 | 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 |
huí móu yī xiào回眸一笑 | 眸:眼珠。转动眼珠,嫣然一笑。常用以形容女子妩媚的表情。 | 唐·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fǎ chū yī mén法出一门 | 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 | 《艺文类聚》卷五四引晋杜预《奏事》:“法出一门,然后人知恒禁,吏无淫巧,政明于上,民安于下。” |
zhǐ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止知其一,不知其二 | ||
chéng bài zài cǐ yī jǔ成败在此一举 | 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 《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 |
yǐ fáng wàn yī以防万一 | 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万一:可能性极小的意外变化。 | 冯德英《迎春花》第14章:“他就又采取以防万一的想法,心想,反正是自愿的事,何必去做?” |
chún yī bù zá纯一不杂 | 纯:纯粹;一:单一;杂:驳杂,不纯洁。形容纯粹、单一,没有杂质。 | 鲁迅《“题未定”草》:“东林党也有小人,古今来无纯一不杂的君子群。” |
tōng guān yī tǐ恫瘝一体 | 恫瘝:病痛,疾苦。指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看作自己的痛苦。 | 太平天国·黄期陛《建天京于金陵论》:“恫瘝一体,休戚相关,恩膏覃敷,海宇均蒙雨露沾濡。” |
gèng jìn yī gān更进一竿 | 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qiān nián yī lǜ千年一律 | 犹言千古一律。 | 明·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 |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不管三七二十一 |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
duō yī shì bù rú shěng yī shì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红楼梦》第四五回:“你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
kě jiàn yī bān可见一斑 | 一斑: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从一点可以推知全貌。 | 清 李汝珍《镜花缘》:“诸如此类,虽未得其皮毛,也略见一斑了。” |
chuán sòng yī shí传诵一时 | 诵:称诵、传述。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 鲁迅《洋服的没落》:“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不过其中是带一点反对革命的意味的。” |
bù kěn yī shì不肯一世 | 一世:同处于一个世界。自视甚高,看不起天下人。形容目空一切、骄横自大。 | 宋·黄庭坚《跋范文正公帖》:“往时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 |
yǐ yī jǐng bǎi以一警百 | 警:警戒;警告。惩罚一人以警戒众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
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一动 | 灵机:灵巧;灵活的心思。形容灵敏机智;突然想出办法或主意。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卷:“俄延了半响,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 |
guàn jué yī shí冠绝一时 | 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 《晋书·刘聪载记》:“十王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
yī xiē bàn xiē一些半些 | 形容极少。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 |
qiān rì zhuó chái yī rì shāo千日斫柴一日烧 | 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 | |
qiān rì dǎ chái yī rì shāo千日打柴一日烧 | 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