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投足的成语故事
拼音jǔ shǒu tóu zú
基本解释投足:踏脚。一抬手一踏脚。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出处唐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暂未找到成语举手投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举手投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举一动 | 宋 朱熹《朱子语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著力。” |
一举万里 | 《晋书·慕容盛载记》:“当如鸿鹄高飞,一举万里,不可坐待罟网。” |
一举三反 |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一举两便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5卷:“落得永远快活,且又不担干系,岂非一举两便!” |
一举两全 | 《三国志·魏志·郭淮传》:“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两全之策也。” |
一举两失 | 《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
一举两得 | 《晋书 束皙传》:“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 |
一举千里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
一举成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一举手之劳 |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
一夔已足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
一手一脚 | 郭沫若《棠棣之华》第五幕:“我们的父亲死得很早,是我们的母亲把我们姐弟两人一手一脚抚养成人。” |
一手一足 |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 |
一手包办 | 清 李绿园《歧路灯》:“你一手包揽,我只晴我的手头钱。” |
一手包揽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3回:“你一手包揽,我只赊我的头钱。” |
一手托天 | |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一手遮天 | 唐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一把手 | 朱自清《三家书店》:“剑桥是第一把手。” |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 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
七手八脚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
七脚八手 | 李昌《回忆民先队》:“我们正七脚八手处理文件,收拾东西,警察已到院内。” |
七足八手 | 沙汀《替身》:“这时候,那个可怜的盐客,已经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七郄八手 | |
七郤八手 | |
三分鼎足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