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吞符翕景吞符翕景的故事

吞符翕景的成语故事


拼音tūn fú xī jǐng

基本解释谓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吞符翕景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吞符翕景)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蛇吞象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万流景仰
书符咒水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秦少游》:“高斋以谓‘少游尝为道士,书符咒水’,又诬也。”
事过景迁马南邨《燕山夜话·“放下即实地”》:“到了事实完全弄清楚的时候,有些问题又事过景迁了,心里感到十分懊恼。”
云合景从汉 贾谊《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集景从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集景附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中国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一省倡仪,各方响应,云集景附,势必大强于法。”
人心不足蛇吞象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借景生情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章:“郭祥抱着卡宾枪,食指不离扳机,不断地借景生情地喊着鼓动口号。”
半吞半吐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即景生情明 郎瑛《七修续稿 诗文 碧沚诗》:“此诗流丽畅逸,而第七句关锁处,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同符合契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裴松之注引《吴历》:“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
名不符实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
名实相符三国 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澡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名符其实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
吞云吐雾《梁书 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吞刀刮肠《南史 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吞刀吐火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吞吞吐吐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吞声忍气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吞声忍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吞声忍泪《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吞声饮恨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吞声饮气《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吞声饮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吞声饮泪《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吞炭漆身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吞纸抱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