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瓦寒窑的成语故事
拼音pò wǎ hán yáo
基本解释指穷苦人住的简陋破旧的房屋。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破瓦寒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破瓦寒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发破的 | 《晋书·王济传》:“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 |
一寒如此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赐之。” |
一暴十寒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一曝十寒 | 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一木破天 | |
一语破的 | 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
一语道破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
七破八补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3回:“外面来了一个白须老头子,穿了一件七破八补的棉袍,形状十分瑟缩。” |
三瓦两巷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两巷行走耍子,捣子都认认的。” |
三瓦两舍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开封府告了一纸文状。” |
三瓦四舍 | 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3回:“衙内你不晓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儿,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 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云居膺禅师法嗣》:“问:‘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时如何?’师曰:‘莫飘露么。’”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不寒而栗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不成三瓦 | 《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
不攻自破 | 唐 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不破不立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不饥不寒 |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乍暖还寒 | 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
乐昌破镜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4卷:“妾有乐昌破镜之忧,汝兄被缧绁缠身之苦,为虏所惊。” |
乘风破浪 | 《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亡国破家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 |
人亡家破 | 《晋书 温峤传》:“会琨为段匹磾所害,峤表琨忠诚,虽勋业不遂,然家破人亡,宜在褒崇,以慰海内之望。” |
仗马寒蝉 | 《冷眼观》第30回:“一般仗马寒蝉,反得各居显要,尸位素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