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舌战群儒舌战群儒的意思
shézhànqún

舌战群儒



成语分析

基本解释舌战:激烈辩论。儒:儒生,旧指读书人。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例子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基础信息

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注音ㄕㄜˊ ㄓㄢˋ ㄑㄨㄣˊ ㄖㄨˊ

繁体舌戰羣儒

感情舌战群儒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谜语诸葛亮出使东吴

英语argue heatedly with a group of learned men(have a heated dispute with a group of scholars)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舌战群儒的意思解释、舌战群儒是什么意思由圆博士提供。更新时间:2025-02-12 09:18:31

相关成语


成语解释
一介儒生一介:一个。一个小小的书生
一口三舌比喻唠叨、话多。
一犬吠形,群犬吠声吠:狗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
一簧两舌比喻胡言乱语。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也比喻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
七舌八嘴同“七嘴八舌”。
三五成群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指几个人在一起。
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且战且走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一边作战,一边逃跑。
且战且退一边作战,一边退却。
两国相战,不斩来使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两面二舌比喻在两方面挑拔。
丰干饶舌丰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饶舌:多嘴。不爱说话的人也会多嘴。
久战沙场沙场:战场。比喻久经锻炼有经验。
乖唇蜜舌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人喜欢的甜言蜜语。
乖嘴蜜舌形容口齿伶俐,惯于说讨好人的甜言蜜语。
九儒十丐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人海战术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仓卒应战指没有准备匆忙对付。
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以战去战,以杀去杀用战争制止战争,用杀戮制止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