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扬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扬 | 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 |
dōng yáng xī dàng东扬西荡 | 谓飘泊无定。 |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
dōng hǎi yáng chén东海扬尘 | 大海变陆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晋 葛洪《神仙传 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
yōu xián yáng lì优贤扬历 | 亦作“优贤飏历”。谓敬重贤才,表扬其事迹。 | 《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遂兴无为之治,优贤扬历,表善绌恶,遵九德以绥民,崇晏晏之惠康。” |
qí hè wàng yáng zhōu骑鹤望扬州 |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 元·张宇《和李子微村居》:“更求名与利,骑鹤望扬州。” |
qí hè wéi yáng骑鹤维扬 | 同“骑鹤上扬州”。 | 宋·刘克庄《沁园春·七和林卿韵》:“腰钱骑鹤维扬,分表事谁能预测。” |
qí hè shàng wéi yáng骑鹤上维扬 |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 宋·孙惟信《阮郎归》:“许谁骑鹤上维扬,温柔和醉乡。” |
fén gǔ yáng huī焚骨扬灰 |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
fén shī yáng huī焚尸扬灰 | 见“焚骨扬灰”。 | 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烧坯》:“其母恨礼甚,又诣弄部,请照陶和气例,凌迟后焚尸扬灰。” |
lù jǐ yáng cái露己扬才 | 见“露才扬己”。 | 宋·苏舜钦《投匦疏》:“若出而求陛下之试,是其人非高蹈者,则皆露己扬才,干时谒进者也。” |
yáng cháng bì duǎn扬长避短 | 扬;发挥;避:回避;避开。发扬长处;避开短处。 | 秦牧《漫记端木蕻良》:“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写作,既扬长避短,也施展了抱负。” |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 糠秕:谷皮和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
wǒ wǔ wéi yáng我武惟扬 | 形容威武凌厉,奋发向上的样子。 | 《尚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
shù gōng yáng míng树功扬名 | 树:建立;扬:称颂。建立功业,流芳于世。 | 东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
yáng huā jié zǎo扬花扢藻 | 花:比喻文采;藻:辞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 | 清·顾景星《楝亭诗钞》序:“铸格炼字,扬花扢藻,此可以学得也。” |
fèn wǔ yáng wēi奋武扬威 | 振奋勇气,施展威风。 | 《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 |
hú mái hú yáng狐埋狐扬 | 见“狐埋狐搰”。 | 梁启超《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
xiǎn zǔ yáng zōng显祖扬宗 | 谓使祖宗的名声显耀传扬。 | 明·无名氏《魏征改诏》第一折:“博得个官高禄重,都则要敬于事上要摅忠,咱人要立身行道,显祖扬宗。” |
yáng wǔ yào wēi扬武耀威 | 见“扬威曜武”。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
fēn lù yáng biāo分路扬镳 | 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北齐 魏收《魏书 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cuò gǔ yáng huī挫骨扬灰 | 死后将骨头挫成灰撒掉。形容罪孽深重或恨之极深。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倘然要把老爷的这项银子耽搁了,慢说我,就挫骨扬灰也抵不了这罪过。” |
è wù yáng shàn遏恶扬善 | 遏:阻止;扬:宣扬。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扬扬 |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méi yáng mù zhǎn眉扬目展 | 展:伸张。形容神采飞扬,精神振奋。 | 清·李渔《闲情偶寄·宾白》:“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 |
xuàn cái yáng jǐ衒才扬己 | 衒:炫耀;扬:赞扬,传播。显露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 | 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高谈王霸,衒才扬己,历抵公卿,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盖养亲之故也。” |
bǒ tǔ yáng shā簸土扬沙 | 簸:扬。指虚张声势。 | 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
yáng míng sì hǎi扬名四海 |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 |
bō tǔ yáng chén播土扬尘 | 播:扬。指尘土飞扬。形容飞奔。 |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恨不得播土扬尘,又无个过性的人。” |
yuè mǎ yáng biān跃马扬鞭 | 跳上马背,扬起鞭子。形容勇往直前。 | 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一个个跃马扬鞭,插箭弯弓。” |
yáng qīng jī zhuó扬清激浊 |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清除坏人坏事,表彰、发扬好人好事。 | 《尸子 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 |
kāng kǎi jī yáng慷慨激扬 | 激扬: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 《周书·韦孝宽传》:“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激励,人有死难之心。” |
yào wǔ yáng wēi耀武扬威 |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也作“扬威耀武”。 | 元 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这唐兵人强马壮,耀武扬威,真个是将勇兵骁也。” |
yáng méi tǔ qì扬眉吐气 | 扬眉:扬起眉头;吐气:吐出怨气、闷气。形容摆脱压抑心情后的高兴;得意的神情。 |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家丑不可外扬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风月瑞仙亭》:“欲要讼之于官,争奈家丑不可外扬,故尔中止。” |
shì cái yáng jǐ恃才扬己 | 恃:依靠,凭借。自恃才能,骄矜自负 | 郭沫若《从诗人节说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那样的人根本值不得纪念的,恃才扬己,诽谤当道,而终于独善其身,消极自杀。” |
jiā chǒu bù wài yáng家丑不外扬 | 丑:羞耻;扬:宣扬,传播。家庭内部不体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扬。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玄门偃禅师法嗣》:“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曰:‘为甚么却如此?’师曰:‘家丑不外扬。’” |
dòu yì jī yáng斗挹箕扬 | 比喻无实用。斗、箕皆星宿名,一象斗,一象箕,故以为名。语出《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孔颖达疏:“言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维此天上,其北则有斗星,不可以挹U其酒浆。” | 语出《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
yáng luó dǎo gǔ扬锣捣鼓 | 扬:摇。比喻大声张扬,喧哗吵闹。 | 曾朴《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扬锣捣鼓的大闹,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心却在那边。” |
fēn dào yáng biāo分道扬镳 | 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 北齐 魏收《魏书 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zú gāo qì yáng足高气扬 | 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 《战国策·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
qí yáng zhōu hè骑扬州鹤 | 同“骑鹤上扬州”。 | |
qí hè yáng zhōu骑鹤扬州 | 同“骑鹤上扬州”。 | 宋·吴礼之《风入松·江景》词:“恬然云水无贪吝,笑腰缠,骑鹤扬州。” |
fèng yáng rén fēng奉扬仁风 |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 《晋书·袁宏传》:“时闲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此黎庶。’” |
fēi yáng fú zào飞扬浮躁 | 轻浮急躁。 | 《朱子全书 论语一》:“飞扬浮躁,所学安能坚固。” |
yáng méi dǐ zhǎng扬眉抵掌 | 抵掌:双掌合在一起。扬起眉毛,双掌合在一起。非常喜悦、珍惜的神态。 | 《梁书·任昉传》:“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 |
shén cǎi fēi yáng神采飞扬 | 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形容人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 丁玲《梦珂》:“她居然很能够安逸的,高贵的,走过去握那少年导演的手,又用那神采飞扬的眼光去照顾一下全室的人。” |
gǔ ní yáng bō淈泥扬波 | 淈:搅浊;扬:掀起。搅混泥浆,掀起波浪。形容人没有主见,随大流 | 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wǎn zhuǎn yōu yáng宛转悠扬 | 委宛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 | 鲁迅《社戏》:“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
fā yáng chuō lì发扬踔厉 |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
bì měi yáng è蔽美扬恶 | 蔽:遮蔽。指掩盖压抑好的,宣扬传播坏的。 | 春秋·齐·管仲《管子·立政九败解》:“人君唯贯,听群徒比周,则群臣朋党,蔽美扬恶,然则国之情伪,不见于上。” |
yáng lì pù zhāng扬厉铺张 | 夸大渲染。 | 清·王韬《英但自守》:“而载笔者扬厉铺张,若临大敌,赏功之典,至再至三。” |
huá ní yáng bō滑泥扬波 | 谓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燮传》:“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滑泥扬波,同其流矣。” |
yán yáng xíng jǔ言扬行举 | 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 西汉 戴圣《礼记 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
hǔ shì yīng yáng虎视鹰扬 | 扬:高举,飞起。像老虎那样雄视,像老鹰那样飞翔天空。形容人很有威仪。 | 清·施润章《重刻<何大复诗集>序》:“明正德间,李空同虎视鹰扬,望之森森武库,学者风靡,固其雄也。” |
hè bèi yáng zhōu鹤背扬州 |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鹤背扬州”比喻利欲之心。 |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
yáng shā zǒu shí扬砂走石 | 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 《春秋纬》:“风从箕星,扬砂走石。” |
yīng yáng hǔ shì鹰扬虎噬 | 如鹰飞扬,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扬威,穷凶极恶。 | 明·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散散、王士宏等,不体圣天子抚绥元元之意,鹰扬虎噬,雷厉风飞。” |
cè mǎ yáng biān策马扬鞭 | 本义是举起马鞭驱赶马儿,驱马快速前行。引申义是比喻做好充分准备,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 |
chòu míng yuǎn yáng臭名远扬 | 名:名声;臭名:坏名声;扬:传播。坏名声传得很远。也作“丑声远播”。 | 《宋书 刘义真传》:“案车骑将军义真,凶恶之性,爰自稚弱,咸阳之酷,臭声远播。” |
fā yáng guāng dà发扬光大 | 光大:使显赫盛大。使好的优秀的事物现象不断发展;从而更加完善、提高。 | 宋 黄榦《黄勉斋文集 刘正之遂初堂记》:“备前人之美发挥而光大之。” |
zhì gāo qì yáng志高气扬 | 志气高昂而自得。 | 《史记 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
yì qì fēi yáng意气飞扬 | 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0回:“小柳儿唱得声情激越,意气飞扬。” |
yáng méi shùn mù扬眉眴目 | 横眉怒目。 |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忽然化出毒龙,口吐烟云,黑天翳日,扬眉眴目,震地雷鸣。” |
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 附:依附,归附;扬:飞扬。饿了就来归附,饱了就飞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来依附,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忘恩负义。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
jī fù bǎo yáng饥附饱扬 | 附:依附,归附;扬:飞扬。指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比喻人贪婪自私,没有情义。 | 唐·房玄龄《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
fā yáng dǎo lì发扬蹈厉 | 发:奋发;振作;扬:昂扬;蹈:跳、踏;厉:猛烈;有力。形容精神饱满蓬勃;意气风发昂扬。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
fèi fèi yáng yáng沸沸扬扬 | 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掀动;升腾。开水翻滚;气泡升腾的样子。比喻人声喧扰、议论纷纷。形容熙来攘往;非常热闹的情景。 | 《山海经 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 |
fēi shā yáng lì飞沙扬砾 | 见“飞沙走砾”。 | 《宋书·五行志五》:“暴风迅起,从丑上来,须臾转从子上来,飞沙扬砾。” |
yáng pā zhèn zǎo扬葩振藻 | 葩:华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 | 《北史·文苑传序》:“汉自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扬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马、王、扬为之杰。东京之朝,兹道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傅、张、蔡为之雄。” |
yáng fān léi gǔ扬幡擂鼓 | 幡:垂直的长条旗子。舞动着幡,敲打着鼓。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如今是扬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见了。” |
míng yáng zè lòu明扬仄陋 | 见“明扬侧陋”。 | 汉·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
shén cǎi fēi yáng神彩飞扬 | 飞扬:精神焕发。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 曹禺《胆剑篇》第五幕:“夫差年已五旬以上,面染风霜,多了皱纹,但还是神彩飞扬。” |
yáng tāng zhǐ fèi扬汤止沸 | 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
yáng méi fèn rán扬眉奋髯 | 髯:颊旁的胡须。眉毛扬起,髯须舞动。神情激动兴奋的样子。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徐禧无学术而口辩,扬眉奋髯,足以动人主意。” |
dùn cuò yì yáng顿挫抑扬 | 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 宋 魏庆之《诗人玉屑 靖节 休斋论〈归去来辞〉》:“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 |
tǔ qì yáng méi吐气扬眉 | 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 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吐气扬眉,青云激励,却怜小友尚穷乏。” |
shén fēi qì yáng神飞气扬 |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 清·李渔《蜃中楼·义举》:“大丈夫见义即为,还拣甚么日子,叫左右带马过来,我神飞气扬,这叫做当仁见义无谦让。” |
yáng qīng lì sú扬清厉俗 | 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 《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 |
jié zhuó yáng qīng洁浊扬清 | 犹激浊扬清。 | 《新唐书·王珪传》:“至洁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
qí hè shàng yáng骑鹤上扬 | 同“骑鹤上扬州”。 | |
zhāo hún yáng fān招魂扬幡 | 魂:灵魂;招魂:招回灵魂;幡: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的旗子。比喻为死亡的旧事物复活进行鼓吹。 | |
yáng fān zhāo hún扬幡招魂 |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1回:“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 |
dǎo lì fā yáng蹈厉发扬 | 蹈厉:踏地猛厉;发扬:奋发。比喻奋勇直前。 |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 |
fēn fēn yáng yáng纷纷扬扬 | 纷纷:众多。扬扬:飘落的样子。形容雪、花、叶等飘落的样子。也形容杂乱地传扬;议论纷纷。 |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时遇冬初,纷纷扬扬下着这一天大雪。” |
zhuó wū yáng qīng濯污扬清 | 濯:洗。洗去污垢,激扬清澈。比喻扬善除恶。 | 《南史·范泰传》:“臣昔谬得待罪选曹,诚无以濯污扬清。然君子之有智能,犹鵷凤之有文采,俟时而振羽翼。何患不出云霞之上?” |
hè hè yáng yáng赫赫扬扬 | 赫赫:显赫的样子。①光明盛大的样子。②形容兴旺显赫。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诊崇》:“赫赫扬扬,日出东方。” |
yǎn è yáng shàn掩恶扬善 | 谓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 | 汉·班固《白虎通·谥》:“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其君,掩恶扬善者也。” |
bá hù fēi yáng跋扈飞扬 | 指骄横放肆。 | 宋 王安石《辞拜相表》:“百姓以安平无事之时,而未免流离饿莩;四夷以衰弱仅存之势,而犹能跋扈飞扬。” |
jī zhuó yáng qīng激浊扬清 | 激:冲去;抨击;浊:不干净的水;清:清澈的水。冲去脏水;使清水涌流。比喻批评过错;表彰良善;扬善除恶。 | 《尸子 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 |
yáng qīng yì zhuó扬清抑浊 | 犹扬清激浊。 | 《梁书·武帝纪》:“公扬清抑浊,官方有序,多士聿兴。” |
yì dòu yáng jī挹斗扬箕 | 《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孔颖达疏:“言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维此天上,其北则有斗星,不可以挹U其酒浆。”因以“挹斗扬箕”谓徒有虚名。 | 《诗·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孔颖达疏:“言维此天上,其南则有箕星,不可以簸扬米粟;维此天上,其北则有斗星,不可以挹■(奭斗)其酒浆。” |
gǔ shé yáng chún鼓舌扬唇 |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
yì yáng dùn cuò抑扬顿挫 | 抑:降低;挫: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一般指音乐、朗诵。有时也指文学作品。 | 宋 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
fēi shā yáng lì飞砂扬砾 | 见“飞沙走砾”。 | 《元史·顺帝纪十》:“京师大风自北起,飞砂扬砾,白日昏暗。” |
xiǎn xìng yáng míng显姓扬名 | 谓显耀门第,传扬名声。 | 元·郑光祖《梅香》第一折:“使小姐振厥家声,又何须悬头刺股,积雪囊萤,那里也齐家治国,显姓扬名。” |
yáng míng hòu shì扬名后世 | 名声传扬到后世。 | 《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xiǎn zǔ yáng míng显祖扬名 | 谓使祖宗显耀,使名声传扬。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
yáng jǐ lù cái扬己露才 | 露:显露;扬:表现。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 汉 班固《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
lì shēn yáng míng立身扬名 |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
yù yáng xiān yì欲扬先抑 | 要发扬、放开但先控制、压抑。 | 郁达夫《苏州烟雨记》:“还是为唤醒观者的观听起见,用修辞学上的欲扬先抑的笔法,使能得着一个对称的效力而想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