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的成语故事
拼音gōng chéng míng jiù
基本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暂未找到成语功成名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功成名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举成名 |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
一事无成 |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
一呵而就 |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
一将功成万骨枯 | 唐·曹松《已亥岁感事》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一将成功万骨枯 | 洪楝园《后南柯·甲阵》:“一将成功万骨枯,手提髑髅血模糊。” |
一得之功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一心同功 | 《战国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一成一旅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
一成不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一成不易 | 《明史·历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几符合。故不能为一成不易之法也。” |
一挥而就 | 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部下,纸为之贵。” |
一挥而成 | 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
一文不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一文莫名 | 巴金《谈<憩园>》:“不过我虽然一文莫名靠稿费生活,却不能不说自己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会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个杨老三的故事。” |
一无所成 | 清 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读先兄病笃之书,谓平生怀抱,一无所成,惟近古体诗能自立耳。” |
一气呵成 | 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
一气浑成 |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以诗志别,分韵得‘秋’字,援笔立就,一气浑成。” |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一物不成,两物见在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
一篑之功 | 《王守仁全集》卷一 :“务收一篑之功,勿为九仞之弃。” |
一索成男 | 宋·王迈《贺陈讲书谋仲诹璋庆》诗:“十为良月阳将长,一索成男喜可知。” |
一语成谶 | |
一蹴可就 | 茅盾《漫谈文艺创作》:“但是,世界观的改造决非一蹴可就,恐怕还有人体会不深。” |
一蹴而就 | 宋 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
一蹴而成 | 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
一钱不名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
七步成章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