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好语似珠好语似珠的故事

好语似珠的成语故事


拼音hǎo yǔ sì zhū

基本解释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出处宋 苏轼《次韵答子由》:“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暂未找到成语好语似珠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好语似珠)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串骊珠明·陶宗仪《辍耕录》:“有字多声少,有声少字多,所谓一串骊珠也。”
一双两好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双两好。”
一字一珠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一床两好宋·曾慥《高摘漫录》:“一床两好世间无,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帘明点烛,试教菩萨看麻胡。”
一无所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1回:“这些茶树都是家父自幼种的。家父一生一无所好,就只喜茶。”
一言两语《玉娇梨》第二回:“倒只愁儿子无真实之才,恐怕一言两语露出马脚。”
一言半语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一语中人宋·李昌令《令善录·刘贡父》:“盖好谑人者,但知取快一时,不知一语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一语中的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一语双关浩然《艳阳天》第86章:“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谁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
一语成谶
一语破的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一语道破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七言八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话,你们七言八语,那里还敢理会,实实不曾听得。”
万语千言唐 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三千珠履西汉·司马迁《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三好两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三好两歹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三好二怯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三言两语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
三言二语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三言五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上好下甚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不到长城非好汉吴茂盛《驻京办》第11章:“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我而言,没成为好汉就不到长城。”
不可同年而语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变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