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力能扛鼎力能扛鼎的故事

力能扛鼎的成语故事


拼音lì néng gāng dǐng

基本解释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暂未找到成语力能扛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力能扛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代鼎臣《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餗sù。”
一力承当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1回:“在晋侯面前,一力承当。”
一口不能著两匙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一心一力清·魏源《圣武记》卷九:“自阖营将弁,以及士卒,无不一心一力。”
一无所能清 钱泳《履园丛话》:“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一臂之力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报?”
一言九鼎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万能钥匙古华《芙蓉镇》第四章:“解决问题必须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斗。”
三分鼎立《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三分鼎足《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牲五鼎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
三足鼎立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清·张岱《周宛委墓志铭》:“如此异才,求之天下,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能自已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不能自拔《宋书 江夏王义恭传》:“世祖前锋至新亭,劭挟义恭出战,恒录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不能赞一词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不自量力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 摩揭陀国上》:“今诸外道不自量力,结党连群,敢声论鼓,惟愿大师摧诸异道。”
不费吹灰之力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17回:“他因听见老残一封书去,抚台便这样的信从,若替他办那事,自不费吹灰之力。”
不遗余力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不遗馀力《战国策 赵策三》:“秦不遗馀力矣,必且破赵军。”
丰筋多力宋·无名氏《宣和书谱》:“三国之初,字学缺然不讲,繇于是为一家法,而议者谓其丰筋多力,有云游雨骤之势。”
临机能断《北史·樊子盖传论》:“子盖雅有干局,质性方严,见义而勇,临机能断,保全邦邑,勤亦懋哉!”
举贤任能《礼记 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举贤使能《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举鼎拔山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