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的成语故事
拼音āi āi fù mǔ
基本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处《诗经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暂未找到成语哀哀父母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哀哀父母)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
不忘母训 | |
严父慈母 | 晋·夏侯湛《昆弟诰》:“纳诲于严父慈母。” |
为民父母 | 《孟子 梁惠王上》:“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乃祖乃父 | 《尚书·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 |
乐尽哀生 | 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 |
乐往哀来 | 汉·张衡《思玄赋》:“惟盘逸之无瞋兮,惧乐往而哀来。” |
乐极哀来 | 晋·陶潜《闲情赋》:“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
乐极哀生 | 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极哀生,古来常事。” |
乐极生哀 | 宋·刘克庄《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中年后,向歌阑易感,乐极生哀。” |
乞哀告怜 |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
于呼哀哉 | 《诗·大雅·召旻》:“于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荀子·乐论》:“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淤乎哀哉,不得成也。” |
儿行千里母担忧 |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4回:“你这个冤家,在何处饮酒,这早晚方回,全不知儿行千里母担忧。” |
再生父母 | 宋 曾晞颜《贺新郎 贺耐轩周府尹》:“夹路香花迎拜了,见说家家举酒,道公是再生父母。” |
升堂拜母 |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
召父杜母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诗传》:“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
告哀乞怜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1章:“杜又派人分头疏通,告哀乞怜地请求他们勿再辞勋。” |
呜呼哀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哀丝豪竹 | 唐 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
哀乐相生 | 西汉 戴圣《礼记 孔子闲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
哀兵必胜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
哀告宾服 | 元 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
哀哀欲绝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
哀喜交并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哀声叹气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
哀天叫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平儿、丰儿等哭的哀天叫地,贾政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
哀思如潮 | 京剧《平原作战》第五场:“哀思如潮热泪洒,平川有边仇无涯。” |
哀感中年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语王右军(王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是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