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失魂荡魄失魂荡魄的故事

失魂荡魄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ī hún dàng pò

基本解释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乃是个绝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暂未找到成语失魂荡魄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失魂荡魄)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举两失《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一失足成千古恨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一子失着,满盘皆输李欣《老生常谈·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一子失着,满盘皆输,这是有的。”
万不一失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一失。”
万不失一《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万无一失汉 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万无失一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7卷:“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三魂七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三魂出窍
不失圭撮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不失旧物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不失时机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不失毫厘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
不失黍絫《汉书 律历志上》:“权轻重不失黍絫。”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东扬西荡《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见怜,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不至东扬西荡。”
东游西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回:“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
东荡西游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三卷:“焦赞不肯歇息,邀军校乘着月色,东荡西游。”
东荡西除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
东荡西驰《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弑义帝,降子婴,东荡西驰的时候,早暗地里间道入关,进位称王。”
东风浩荡唐·李咸用《春日》:“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
东飘西荡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买马,不想东飘西荡,将本钱尽行折了。”
丢魂丢魄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有一个狼扑上来,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吓得他丢魂丢魄的时候,山上过来一群锄地的,才把狼赶走。”
丢魂丧胆张希平《雁翎队》:“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
丢魂失魄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丧失殆尽
丧胆亡魂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丧胆消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1回:“今日路当险处,遇此劲敌,那残兵又都是个伤弓之鸟,谁人不丧胆消魂!”
丧胆游魂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