擗踊哭泣的成语故事
拼音pǐ yǒng kū qì
基本解释擗:以手拍击胸膛;踊:用脚顿地。捶着胸跺着脚大哭。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
出处《孝经·丧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暂未找到成语擗踊哭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擗踊哭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下车泣罪 |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
伯俞泣杖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
剖心泣血 | 清·陈天华《警世钟》:“故我剖心泣血,劝列位总要把从前的意见捐除。” |
剖肝泣血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袁绍传》:“臣出身为国,破家立事,至乃怀忠获衅,抱信见疑,昼夜长吟,剖肝泣血。” |
动天地,泣鬼神 | 清·汪琬《烈妇周氏墓表》:“然则匹妇虽微,及其精诚所激,往往动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包胥之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 |
卧冰哭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
发踊冲冠 | 宋·徐爰《旄头说》:“臣谓壮士之怒,发踊冲冠,义取於此。” |
叩心泣血 | 《宋书 武帝纪上》:“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 |
可歌可泣 | 明 海瑞《方孝儒临麻姑仙坛记跋》:“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
可泣可歌 |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70首:“见案上有见赐于书,哭似村诸绝,情文双至,可泣可歌。” |
号咷大哭 | 《周易·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
号啕大哭 | 《周易 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
号啕痛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 |
号天哭地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
向隅之泣 | 宋·陈亮《谢陈侍郎启》:“宁失不经,忍视向隅之泣。” |
向隅独泣 | 唐·杜牧《上吏部高尚书书状》:“每遇时移节换,家远身孤,吊影自伤,向隅独泣。” |
向隅而泣 | 汉 刘向《说苑 贵德》:“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
吞声忍泣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
吞声饮泣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
哭丧着脸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小玉兰哭丧着脸,走到湖亭席上,狄希陈唬得魂飞天外。” |
哭哭啼啼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
哭天喊地 | 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来,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纪却一声不哼。” |
哭天抹泪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的。” |
哭眼抹泪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那老婆儿哭眼抹泪的说道:‘阿弥陀佛!说也不当好听的话。’” |
哭眼擦泪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再说大喜的事,这么哭眼擦泪的,是为什么呢?” |
哭笑不得 | 元 高安道《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
啼啼哭哭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