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楼阁的成语故事
拼音xiān shān lóu gé
基本解释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出处《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
暂未找到成语仙山楼阁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仙山楼阁)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语出汉 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迷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山不藏二虎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
万丈高楼从地起 | 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
万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
上楼去梯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泰山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
丘山之功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禄。” |
丛山峻岭 |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在矿井里》:“煤矿的空中索道,越过了丛山峻岭。” |
东山之志 |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东山再起 | 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
东山复起 | 明·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悬拟壮猷,东山复起。夫何讣闻,遽骑箕尾?” |
东山高卧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东阁待贤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
中山狼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临水楼台 | 宋·汤恢《祝英台近·中秋》词:“洞庭窄,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 |
临水登山 | 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
为山止篑 | 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
举鼎拔山 | 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
久归道山 | |
义山恩海 | 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
义海恩山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