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迁询谋的成语故事
拼音xún qiān xún móu
基本解释谓国家的安危、国都的迁徙、国君的拥立,都要征求人民的意见。语本《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出处语出《周礼·秋官·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暂未找到成语询迁询谋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询迁询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岁三迁 | 《南史 到儰传》:“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 |
一岁九迁 | 《南史·到撝传》:“上又数游撝家,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唐·韩愈《上张仆射书》:“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
一日九迁 | 汉·焦延寿《易林》卷九:“安上宜官,一日九迁,升擢超等,牧养常山。” |
三迁之教 |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
上兵伐谋 | |
下乔迁谷 | 参见“下乔入幽”。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春秋 孔子《论语 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不次之迁 | 东汉 班固《汉书 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不相为谋 | 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不谋同辞 | 《后汉书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
不谋而合 |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
不谋而同 | 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 |
不足与谋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不迁之庙 | |
与狐谋皮 | 《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
与羊谋羞 | 《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与虎谋皮 | 《太平御览》第208卷引《符子》:“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 |
东徙西迁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
东迁西徙 | 《明史西域传二·沙州卫》:“尔居沙州三十年……但当循分守职,保境睦邻,自无外患。何必东迁西徙,徒取劳瘁。” |
乔迁之喜 | 《诗经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乘舆播迁 | 《明史·王竑传》:“向使乘舆播迁,奸党犹在,国之安危未可知。” |
事往日迁 |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感悟遂晚,事往日迁。” |
事过境迁 | 清 颐琐《黄绣球》:“如此歇了好几日,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
事过情迁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1回:“说要每天拿来瞧一遍,免得事过情迁,重蹈故辙。” |
事过景迁 | 马南邨《燕山夜话·“放下即实地”》:“到了事实完全弄清楚的时候,有些问题又事过景迁了,心里感到十分懊恼。” |
以权谋私 |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
佐国之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拔于囚虏之中,信其佐国之谋。” |
六耳不同谋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