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悲蓄恨的成语故事
拼音xián bēi xù hèn
基本解释衔:含着。心里藏着悲痛和仇恨。
出处《乐府诗集·蔡琰<琴曲歌辞>》:“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
暂未找到成语衔悲蓄恨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衔悲蓄恨)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
一悲一喜 | 《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
万恨千愁 | 宋 王诜《蝶恋花》:“钟送黄昏鸡报晓,昏晓相摧,世事何时了。万恨千愁人自老,春来依旧生芳草。” |
乐尽悲来 | 唐·陈鸿《长恨歌传》:“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 |
乐极则悲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
乐极悲来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八十三:“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亏。亏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极悲来,物盛则衰。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数也。” |
乐极悲生 | 《史记 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 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
乐极生悲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
九年之蓄 | 《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
云悲海思 | 《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
云愁雨恨 | 宋·柳永《安公子》词:“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 |
今愁古恨 | 唐·白居易《题灵岩寺》诗:“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 |
以是为恨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
俱收并蓄 | 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假慈悲 | 毛泽东《论鲁迅》:“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 |
兔死狐悲 | 元 汪元亨《折桂令 归隐》曲:“鄙高位羊质虎皮,见非辜兔死狐悲。” |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兴尽悲来 | 唐·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识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知盈虚之有数。” |
养威蓄锐 | 唐·于公异《李晟收复西京露布》:“养威蓄锐,真殄元凶。” |
养精蓄锐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4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
养锐蓄威 | 《清史稿·洪承畴传》:“我军亦得养锐蓄威,居中制外。” |
兼容并蓄 | 明·方孝孺《复郑好义书》:“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 |
兼收并蓄 | 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
击筑悲歌 | 《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切齿痛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
刻骨仇恨 | 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三面红旗底下还允许她摆米豆腐摊子嘛,哪来的刻骨仇恨?” |
化悲痛为力量 | 赵朴初《永难忘(自度曲)》:“闻号召,意深长:‘化悲痛为力量!’” |
千仇万恨 |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与君一把无名火,烧尽千愁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