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负荆请罪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基本解释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暂未找到成语负荆请罪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负荆请罪)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决胜负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
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6回:“这果真是‘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上天不负苦心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多辛苦了几次如今却高高中了个第三,可谓上天不负苦心人,文章自有定论。”
下车泣罪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不分胜负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孙悟空金箍棒,变作万万千千。半空中似雨点流星,不分胜负。”
不情之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二》:“不情之请,惟君图之。”
不测之罪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不知者不罪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不请自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频来无忌,乃云入幕之宾;不请自来,谓之不速之客。”
不负众望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3回:“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
为民请命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举动荆棘
久负盛名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久负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公司的,成为国家干部。”
二罪俱罚元 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以功赎罪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凌统传》:“以功赎罪。”
伐罪吊人《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伐罪吊民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低头认罪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何罪之有《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作奸犯罪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使蚊负山《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公冶非罪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兴师见罪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
兴师问罪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决一胜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6回:“不如从武城将军之计,渡江决一胜负为上。”
凭山负海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2卷:“福州凭山负海,东南都会,富庶之邦。”
出入人罪宋 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劈荆斩棘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你可曾望到啊,灯光下:好像举起南泥湾劈荆斩棘的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