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内忧外侮内忧外侮的故事

内忧外侮的成语故事


拼音nèi yōu wài wǔ

基本解释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

出处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暂未找到成语内忧外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内忧外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不堪其忧《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测之忧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不足为外人道晋 陶潜《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与民同忧宋·苏舜钦《诣匦疏》:“岂上位务在镇静,不须与民同忧也?”
丑事外扬
世外桃源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中外古今茅盾《升学与就业》:“中外古今有不少伟大的事业家都不是‘学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学家也有从没进过什么理工大学的!”
中外合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中外驰名曾朴《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驰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调》的‘名花倾国两相欢’,改做‘倾城名士两相欢’了。”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主忧臣劳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主忧臣辱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乐以忘忧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乐极则忧西汉·戴圣《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乐而忘忧
乐行忧违语出《易·干》:“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九霄云外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事出意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
五内俱崩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五内如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明 施耐庵《水浒传》六十八回:“燕青牵了那匹千里龙驹,径到大寨。宋江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醒世恒言 蔡瑞虹忍辱报仇》:“相公所见极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这几日何如好过!”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谢扶民《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付之度外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付诸度外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