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商彝夏鼎商彝夏鼎的故事

商彝夏鼎的成语故事


拼音shāng yí xià dǐng

基本解释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出处清·沈起凤《谐铎·吕仙宝筏》:“君文气息逼似《两京》,次者亦韩潮苏海,若以此猎取功名,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非弗宝贵,而无如识者希也。”


暂未找到成语商彝夏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商彝夏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代鼎臣《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餗sù。”
一片宫商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韦八座岫谓朝贤曰:‘此赋乃一片宫商也。’”
一言九鼎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三冬二夏
三分鼎立《魏书 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三分鼎足《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牲五鼎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
三足鼎立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举鼎拔山明·张四维《双烈记·虏骄》:“王基霸业今朝定,举鼎拔山盖世强。”
举鼎绝脰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举鼎绝膑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九鼎一丝明 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九鼎不足为重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五冬六夏魏巍《山雨》:“不论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那儿放哨。”
五鼎万钟明·宋濂《永思堂记》:“如羊之跪乳,鸟之反哺,其乐将矢谁,视五鼎万钟若不能过之。”
人声鼎沸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从长商议《水浒传》第六八回:“[苏定]也道:‘梁山泊吴用那厮,诡计多谋,不可轻敌,只宜退守;待救兵到来,从长商议。’”
兄弟参商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共商国是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冬扇夏炉东汉 王充《论衡 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冬日夏云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冬温夏凊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辰省。”
冬温夏清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冬箑夏裘南朝·宋·鲍照:“伊冬箑而夏裘,无双功而并盛。”
冬裘夏葛《公羊传·桓公七年》:“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击钟陈鼎《史记 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