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呴湿濡沫呴湿濡沫的故事

呴湿濡沫的成语故事


拼音nì shī rú mò

基本解释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暂未找到成语呴湿濡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呴湿濡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上漏下湿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久束湿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自叙:“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犹或曰:‘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
以沫相濡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偎干就湿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几口气抬举他偌大,便恰似燕子衔食。”
回干就湿《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慈母德,实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灾;冒热冲寒劳气力,回干就湿费心怀。”
干啼湿哭《北齐书·尉景传》:“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
恶湿居下《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住。”
推干就湿明·徐田臣《杀狗记·孙荣奠墓》:“三年乳哺恩爱深,推干就湿多劳顿。”
推燥居湿《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日濡月染清·魏祝亭《两粤傜俗记》:“因避徭赋,举家窜入,日濡月染,凡饮食衣服器用,皆与真傜无异。”
水流湿,火就燥《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
沤沫槿艳《太平广记》第351卷:“某非猎食者,哀君情切,因来奉救。沤沫槿艳,不必多怀。”
涎玉沫珠唐·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木腔瀑三丈余,涎玉沫珠。”
渣滓浊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湿肉伴干柴
潜濡默化刘揆一《黄兴传记》:“今就湘省而论,军学界革命思想,日见发达,市民亦潜濡默化。”
潜濡默被明·文征明《王武宁去思颂》:“惟夫浚德渊微,潜濡默被,出于至诚,而泯于无迹。”
濡沫涸辙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煨干就湿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干就湿母艰辛。”
煨干避湿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目染耳濡《太平天国·钦定士阶条例》:“至于诵习书史,博览篇章,目染耳濡,课学即求心之道。”
目濡耳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相呴以湿《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
相呴相济语出《庄子·大宗师》:“相呴以湿。”
相呴相濡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喣以沫晋·葛洪《抱朴子·诘鲍》:“俭以率物,以为美谈,所谓盗跖分财,取少为让,陆处之鱼,相喣以沫也。”
相濡以沫先秦 庄周《庄子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泽清·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嘘枯养瘠,相濡以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