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案临的成语故事
拼音zōng shī àn lín
基本解释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贱姓严,舍下就在咫尺。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与我这汤父母是极好的相与。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旧?”
暂未找到成语宗师案临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宗师案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代宗臣 | 《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
一代文宗 | 明·郭勋《英烈传》第19回:“他两人真是一代文宗。” |
一代谈宗 | 《晋书·潘京传》:“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 |
一字之师 | 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
一字师 | 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1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 |
万世师表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
万变不离其宗 | 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头对案 |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17回:“今天人们都在此处,咱们三头对案的说一说。” |
三曹对案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1回:“第一殿秦广大王即差鬼使催请陛下,要三曹对案。” |
三榜定案 | |
下临无地 |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下临无际 | |
不祧之宗 | 清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曾文正公略师班氏,其文规恢闳阔,遂崒然直哜两汉,况进于此者邪?故今断以马、班、韩、欧为百世不祧之宗云。” |
不耻相师 | |
严师出高徒 | |
严师畏友 | 宋·陆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
丧师辱国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
临事制变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
临事而惧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临军对垒 | 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三折:“领将驱兵勇战敌,临军对垒惯相持。” |
临军对阵 | 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一折:“骤马横枪武艺精,临军对阵见输赢。” |
临别赠言 | 唐 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
临别赠语 |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团组织的教导,教师的嘱咐,妈妈的叮咛,同学们的临别赠语,又记取了多少?” |
临危下石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
临危不乱 | 梁实秋《槐园梦忆》:“此次事件端赖季淑临危不乱,镇定应付,使我得以幸免于祸灾。” |
临危不惧 | 《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