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衣紫腰黄衣紫腰黄的故事

衣紫腰黄的成语故事


拼音yī zǐ yāo huáng

基本解释身穿紫袍,腰佩金银鱼袋。大官装束,亦指做大官。

出处明 谢谠《四喜记 帝阙辞荣》:“谁不愿衣紫腰黄,还须虑同袍中伤。”


暂未找到成语衣紫腰黄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衣紫腰黄)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抔黄土司马迁《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一枕黄梁宋 李曾伯《送乔宾王》:“一枕黄梁,满头白发,屈指旧游能几人。”
一枕黄粱唐·沉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
一衣带水《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七次量衣一次裁
七青八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量着穷秀才人情只是纸半张,又没甚七青八黄。”
万紫千红宋 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红千紫明·郭勋《英烈传》第二回:“春初花放,万红千紫斗芳菲。”
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到黄河心不死清 蒋士铨《空谷香 虎穷》:“我一路何等劝你,你这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还说什么亲戚!”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汉·桓宽《盐铁论·相刺》:“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不解衣带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东市朝衣《史记·吴王濞列传》、《汉书·晁错传》载: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被谗,“衣朝衣斩东市。”
东来紫气唐·杜甫《秋兴》诗:“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东门黄犬《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丰衣足食五代 齐已《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丹黄甲乙清·钱谦益《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不已傎乎!”
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乌衣之游《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矅、弘微并以文酒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混五言诗所云‘昔为乌衣游,戚戚皆亲侄’者也。”
乌衣子弟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水阁含春,便有那乌衣子弟伴红裙。”
乌衣门第清·陈维菘《渡江云·扬州感旧》词:“风流推宋玉,更有乌衣门第旧琅琊。”
乘肥衣轻《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争红斗紫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一出:“陌上争红斗紫,窗外莺啼燕语,花落满庭空。”
争长黄池晋·左思《吴都赋》:“胜强楚于柏举,栖劲越于会稽。阙沟乎商鲁,争长于黄池。”
五斗折腰《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五黄六月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7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人约黄昏宋·欧阳修《生查子》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在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无名氏《云窗梦》第二折:“散了客宾,早教我急煎煎心困,我则怕辜负了人约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