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面目可憎面目可憎的故事

面目可憎的成语故事


拼音miàn mù kě zēng

基本解释面目:面貌;可憎:令人厌恶。相貌丑陋;令人厌恶。

出处唐 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暂未找到成语面目可憎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面目可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发而不可收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一发而不可收拾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他们在文七爷船上做的事,及文七爷醉后之言,又全被统领听在耳朵里,所以又是气,又是醋,并在一处,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叶障目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一无可取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来这俗物,一无可取,都只管来缠帐,几乎错认了。”
一目之士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一目了然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7卷:“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一目五行《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一目十行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一目数行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一苇可航《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一蹴可几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二节:“天下事非一蹴可几者。”
一蹴可就茅盾《漫谈文艺创作》:“但是,世界观的改造决非一蹴可就,恐怕还有人体会不深。”
一面之交汉 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一面之款《宋书·诸叔度传》:“还至都,凡诸旧及有一面之款,无不厚加赠遗。”
一面之缘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
一面之识《宋史·范纯仁传》:“范纯仁,得一面识足矣。”
一面之词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面之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面之雅田汉《关汉卿》第七场:“女的我不认识,跟这关汉卿倒有一面之雅。”
一面儿理
一面如旧《晋书 张华传》:“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
一面虚词《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避祸屯田计》:“明公休听外人一面虚词,欲杀某也。”
万目睚眦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万目睽睽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三头两面唐 李商隐《杂纂》:“三头两面趋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