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销叶散的成语故事
拼音bīng xiāo yè sàn
基本解释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出处《隋书 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暂未找到成语冰销叶散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冰销叶散)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叶扁舟 | 宋·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一叶报秋 | 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唐·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
一叶知秋 |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山川》:“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叶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叶迷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一叶障目 |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
一哄而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看的人见没得买了,一哄而散。” |
一片冰心 |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一片散沙 | 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一讲:“但是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 |
一盘散沙 | 清 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论》:“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 |
一笔勾销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
一轰而散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轰而散,跑出去了。” |
一閧而散 | |
不欢而散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众客咸不欢而散。” |
东零西散 | 明·袁宏道《致萧允升庶子》:“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
两叶掩目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
丧胆销魂 |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
临危履冰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
临深履冰 | 晋·葛洪《抱朴子·君道》:“诚能事过乎俭,临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处存不废虑亡之惧。” |
云屯雾散 | 《隋书·梁叡传》:“所以周无上算,汉收下策,以其倏来忽往,云屯雾散,强则骋其犯塞,弱又不可尽除故也。” |
云屯飙散 | 严复《原强》:“骑射驰骋,云屯飙散。” |
云屯鸟散 | 《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雠衅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觇望风尘,云屯鸟散,更相驰突。” |
云开雾散 | 宋·陶佃《王君仪》诗:“云开雾散却晴霁,清风淅淅无纤尘。” |
云收雨散 | 宋·周邦彦《烛影摇红》词:“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 |
云散风流 | 清·龚萼《答姜云标》:“乃云散风流,各为饥寒所迫,敛眉就食,俯首觅衣。” |
云散高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