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萁煎豆的成语故事
拼音rán qí jiān dòu
基本解释比喻骨肉相残。同“煮豆燃萁”。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生死由来一样情,燃萁煎豆并根生。”
暂未找到成语燃萁煎豆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燃萁煎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灯如豆 | 清·沈复《浮生六记》第一卷:“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
两耳塞豆 | |
两豆塞耳 |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以煎止燔 |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余烬复燃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回:“复从火后创出奇论,几使余烬复燃,烧天灼地。” |
冷灰爆豆 | 宋·黄庭坚《翠岩真禅师语录序》:“各梦同床,不妨殊调;冷灰爆豆,聊为解嘲云耳。” |
冷锅里爆豆 | 林斤澜《满城飞花》:“沉默了仿佛一个黑夜,冷锅里爆豆般说道:‘我不上学了。’” |
刀子嘴豆腐心 | 浩然《艳阳天》第39章:“焦二菊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硬的不怕,软的受不了。” |
双豆塞耳 | 《阴符经·注》:“双豆塞耳,不闻雷霆;一椒惊舌,不能立言。” |
寒灰更燃 | 《隋书·于仲文传》:“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则寒灰更燃,枯骨生肉,不胜区区之至,谨冒死以闻。” |
小葱拌豆腐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6回:“我两个一块儿工作这么些年,真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
张红燃爆 | 梁启超《新民说》第11节:“考选入校,则张红燃爆以示宠荣。” |
撒豆成兵 | 元 无名氏 《十样锦》第二折:“变昼为夜,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呼风唤雨。” |
榆瞑豆重 | 语出《文选 嵇康<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又曰:‘啖榆,则瞑不欲觉也。’” |
死灰复燃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
油煎火燎 |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
煎水作冰 | 《三国志 魏志 高堂隆传》:“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
煎盐迭雪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那江里的白头浪茫茫一片,就如煎盐迭雪的一般。” |
煎胶续弦 | 唐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麟角凤觜世莫辨,煎胶续弦奇自见。” |
煎膏炊骨 | 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监司昨日兴常例,煎膏炊骨民无计。” |
煎豆摘瓜 | 三国 魏 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唐 李贤《黄台瓜辞》:“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
煮豆燃箕 | |
煮豆燃萁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燃眉之急 | 《文献通考 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
燃糠自照 | 《南史·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糠自照。” |
燃膏继晷 | 《宣和书谱·草书·沈约》:“沈约,吴兴武康人也,官至尚书令。少家贫,一意书史,燃膏继晷,昼夜不倦。” |
燃萁之敏 | 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宋 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 |
燃萁煮豆 | 宋 刘克庄《寄题建阳宋景高友于堂》诗:“宛如酿枣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