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溺己饥的成语故事
拼音jǐ nì jǐ jī
基本解释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暂未找到成语己溺己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己溺己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己之私 |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
一己之见 |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近时曾公端伯亦编皇宋百家诗选,去取任一己之见。” |
一饥两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钱兴日逐做些小经纪供给家主,每每不敷,一饥两饱。” |
三饥两饱 |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野夫长短句》:“跛子一生别无路,展手教,化三饥两饱。回视云汉,聊以自诳元神。” |
不饥不寒 | 《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八回:“施主莫恼。‘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与我说说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烦恼。” |
严于律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 |
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 《忆邓拓·邓拓和人民日报》:“老邓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承担责任,不使别的同志感到压力。” |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 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清·罗泽南《与蒋瀛海书》:“取古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鞭策自己身心,以调和其血气。” |
乐道忘饥 | 《晋书·乐志》:“与君周旋,乐道忘饥。我心虚静,我志沾濡。” |
事不关己 | 《曹雪芹别传》:“当时的风气是谨言慎行,少发议论,事不关己,不必打听,因此对这一次大征战的命将出师,一直不甚了了。”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人一己百 |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
人己一视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 |
以天下为己任 | 《南史 孔休源传》:“休源风范强正,明练政体,常以天下为己任。” |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 《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宋 朱熹注:“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 |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艺林学山八》:“杨(杨慎)以朱(朱熹)忌而毁之,岂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乎!” |
以己度人 | 汉 韩婴《韩诗外传》:“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
以己律人 |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可惜大家总不肯这样办,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
修己安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
充饥画饼 | 元 宋方壶《醉花阴 雪浪银涛套 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
先人后己 | 《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
克己复礼 |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
克己奉公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
克己慎行 | 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